38.88万的玛莎拉蒂,落在4S店门口,像极了一场穿帮的魔术。说真的,看到那个价格,我差点以为自己穿越到了平行宇宙。隔壁王叔看着我手机上的报价图,嘴里嘟囔半天,最后一句“你小子是不是在编段子?”差点让我一口水喷出来。三叉戟的车标,曾经需要拼命“望远镜”才能看清楚,如今直接摆在小区门口,和比亚迪唐、理想L7肩并肩。玛莎拉蒂真是下凡了,还是被人拽下来的那种。
想起上个月,车友群半夜炸锅。有人甩来格雷嘉的报价,配图配字一气呵成——“玛莎拉蒂自降身价,豪华车主们集体破防!”一帮人开始算账,四十万买玛莎拉蒂,社交货币直接翻倍。可我翻着手机,心里反而有点酸,像小时候盯着别人家新玩具,终于轮到你了,却发现大家人手一份,连门卫大爷都能点评两句。身份标签这事儿,真是一夜见底。
玛莎拉蒂降价,背后那点无力感,恐怕只有亲历者懂。2017年那会儿,玛莎拉蒂还是朋友圈里的流量担当,车展上三叉戟一亮,旁边的保安都忍不住抬头多看一眼。现在,新能源车一波接一波,比亚迪、吉利杀疯了,直接把玛莎拉蒂拉下来陪跑。去年全中国才卖出不到一万辆,国产新能源随手一个月就干掉它的年销量。你说玛莎拉蒂甘心吗?可这世界,流行的不是“贵族情怀”,而是智能大沙发和大彩电。
车市这几年像换了剧本。豪车不再高高在上,玛莎拉蒂的“意大利手工艺”在新能源面前说不出话。销售小哥现在都学会了悄悄塞优惠券,“买格雷嘉吗?送大礼包,价格还能再聊。”你要是没点心理准备,真以为自己走错了片场。品牌光环,像初恋一样,碎了就很难再捡回来。玛莎拉蒂的自尊心,估计早在促销群里发红包的时候就被瓜分得差不多了。
有意思的是,车主们的心情比这价格还魔幻。有人在群里发语音,破音喊:“我的玛莎拉蒂,贬值贬成了大号大众!”买家倒好,不在乎这些,关心的是“我花四十万,能不能开回去一台智能大沙发?”身份焦虑、消费升级、品牌泡沫,这年头靠一个车标想装排面,反而容易被笑话。
玛莎拉蒂降价那一刻,我脑子里蹦出另一个画面。足球场上,C罗转会沙特,球迷们一边喊着“变味了”,一边眼巴巴等他刷数据。玛莎拉蒂跟C罗还真有点像,昔日豪门变成流量担当,不管你服不服,时代的风向已经变了。数据不会撒谎,玛莎拉蒂不是不想端着,而是再端就没人看了。要么卷价格,要么卷科技,不然只能卷铺盖。
说到数据,去年玛莎拉蒂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吉利、比亚迪动不动就一天销量破万,玛莎拉蒂一年还没到人家一个月的量。新能源用户追求的是体验和科技,不是“意大利情怀”。你要是还拿“手工艺”当卖点,年轻人根本懒得理你。
这种“豪车降价潮”,其实早就不是新鲜事。奔驰、宝马、奥迪哪个不是暗中搞优惠,只是大家都不愿意第一个把底裤亮出来。玛莎拉蒂这回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结果一身腥。老车主心里堵得慌,新车主乐开了花。你说这公平吗?市场哪有公平,只有谁更会卷。
有的朋友问我,这算不算消费升级?我倒觉得,更像消费观念的彻底变天。以前大家追求“有钱买进口”,现在“买中国品牌”成了圈子里的新风向。玛莎拉蒂还想靠情怀收割一波,结果被现实扒了层皮。豪车门槛低了,真正的豪华,反倒没人关心了。你说,玛莎拉蒂这降价,是救命还是自毁长城?值不值,得看你心里怎么想。
说到这里,一直在想,豪车和身份焦虑是不是绑定的?你买玛莎拉蒂,是为体验还是为炫耀?降价后,大家都能买得起,原来的光环就自动消失了。身份标签这东西,脆得跟泡沫一样,只要戳一下,全是水花。
你要是问我,这波玛莎拉蒂降价,我买不买?讲真,心动归心动,犹豫归犹豫。四十万买个梦想,还是买个“白菜价的梦想”?你觉得呢?留言说说,别装高冷,大家一起聊聊,看看谁还能在三叉戟面前装得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