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你要是跟人聊天,不提两句纯电动车,都感觉自己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电视上、手机里,到处都是电动车那充满未来感的广告,什么零百加速秒杀跑车,什么智能座舱堪比科幻电影,看得人心痒痒的。
很多人都觉得,这汽油车的时代是不是就要翻篇了,以后满大街跑的都得是安安静静、只充电不喝油的“电车大军”。
可现实往往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你只要去停车场转一圈,或者问问身边正准备买车的朋友,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伙儿嘴上夸着电动车环保又智能,真到了掏钱的时候,很多人还是默默地走向了传统燃油车。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难道纯电动车席卷全球,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背后藏着的原因,其实挺实在,也挺无奈的,咱们今天就把它聊透彻。
首先得说一个最现实,也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充电。
这事儿就像咱们用手机一样,手机功能再强大,要是没地方充电,那就是一块漂亮的砖头。
在咱们中国,得益于强大的基建能力,充电设施的建设速度可以说是全球的榜样。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的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31.2万台,这是什么概念?
这个数字几乎是把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
在一二线城市里,你开着电动车出门,基本不用太担心找不到充电的地方,大商场、写字楼、居民小区,甚至高速服务区,充电桩的覆盖率已经相当高了,这确实给了国内电动车主很大的底气。
但是,咱们得明白,中国的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你把目光投向美国,那情况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美国那个地广人稀的劲儿,很多人都有所耳闻。
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几千公里的路程,中间大片大片的区域都是荒无人烟的。
你要是开着一辆标称续航五六百公里的电动车,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公路旅行,那心里绝对是七上八下的。
可能你在洛杉矶的繁华市区里把电充满了,一脚油门开进了亚利桑那或者内华达的戈壁滩,眼看着续航里程往下掉,导航上却显示下一个充电桩还在几百公里开外,那种绝望感,可不是开玩笑的。
再看看咱们的老邻居俄罗斯,或者北欧那些国家,冬天动不动就零下二三十度,充电桩的建设和维护本来就困难,这对电动车的普及来说,简直是天然的屏障。
欧洲那些发达国家呢?
他们倒是想建,可也有自己的难处。
像巴黎、罗马这些古老的城市,街道窄得跟羊肠小道似的,路两边全是受保护的历史建筑,你想在路边挖个坑、立个充电桩,那审批流程能让你怀疑人生。
停车位本来就紧张得要命,好不容易装了几个充电桩,还经常被燃油车给占了,这种“鸠占鹊巢”的事儿屡见不鲜。
所以说,只要充电的方便程度和速度,一天达不到加油那种三五分钟就搞定的水平,纯电动车在全球范围内就始终是一个“偏科生”,它在特定城市里可能是个好学生,但要成为全球通行的“三好学生”,这第一关就没那么容易过。
说完了充电这个外部条件,咱们再来深入聊聊电动车自己的“心脏”——电池。
这块电池,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与万千烦恼于一身。
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个让所有车主都心里发毛的“续航焦虑”。
现在的新车发布会上,厂家宣传的续航里程一个比一个高,动不动就七八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
听起来是挺美好,可只要你是个开过电动车的实在人,就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大了。
夏天天气热,你一开空调,续航里程就得打个八折;冬天天冷,电池活性降低,你再开个暖风,那续航里程可能直接就“打对折”了,仪表盘上显示的数字掉得比心跳还快。
尤其是在北方寒冷地区,冬天续航“腰斩”是家常便饭,本来能跑500公里的车,可能跑个250公里就得赶紧找地方充电,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需要用车跑业务、或者经常长途出行的人,根本不敢把电动车当成家里唯一的主力车。
续航打折还只是一个方面,更要命的是它实实在在地关系到你的钱包。
为什么纯电动车普遍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贵?
就是因为这块电池太值钱了,它差不多能占到整车成本的三到四成。
你买车时多花的那几万块钱,很大一部分就是为这块电池买的单。
好,就算你一咬牙买了,可电池它是有寿命的。
就像手机电池用久了会不耐用一样,汽车电池开个七八年,性能衰减是必然的。
等到那个时候,续航变得很差,你想换一块新的电池?
那价格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花个十几万换块电池是很正常的事,这钱都快够买一辆新的燃油车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纯电动车的二手车保值率一直是个大问题。
你去二手车市场看看,同年份、同级别的车,电动车的价格往往比燃油车低一大截,车贩子收车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生怕砸在手里。
买的时候贵,用起来有续航焦虑,换电池是天价,卖的时候又不值钱,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足以让许多精打细算的普通家庭望而却步了。
最后,咱们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看看全球这个大市场。
一个产品要想成为全球主流,就得能适应世界各地的“水土”,但纯电动车在这方面,显然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政策层面看,各国政府的态度就不一样。
有的国家,比如挪威,为了推广电动车,给出了非常高的补贴和税收优惠,甚至免费停车、免过路费,导致在挪威买电动车比买燃油车还划算,所以它的电动车渗透率全球第一。
但像德国、日本这些传统汽车强国,他们自己有庞大的燃油车产业链,涉及到数百万人的就业岗位,所以他们的政策就比较复杂,一方面要响应环保号召,另一方面又要保护自己的传统产业,补贴政策就没那么给力,甚至在逐步取消。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那就更是千差万别了。
在咱们中国,很多人买车是家庭的第一辆车,希望它能一专多能,既能上下班代步,也能周末带着全家去郊游,甚至还能跑跑长途回老家。
但在一些公共交通系统极其发达的欧洲城市,很多人平时都坐地铁公交,买车可能就是为了周末开一开,对续航的要求就没那么高。
而在美国、澳大利亚这种地方,很多人住在郊区,每天通勤距离很长,还喜欢拖着房车、游艇去度假,他们需要的是动力强劲、续航超长的皮卡或者大型SUV,目前的纯电动车在这些方面还很难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
更何况,燃油车在全球市场上已经驰骋了一百多年,像丰田的耐用、大众的扎实、福特的硬朗,这些品牌形象和驾驶习惯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几代消费者的心里,想让大家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和习惯,绝非易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