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天门山测试意外致歉,公众安全疑虑升温引热议

一辆黄色SUV在陡峭石阶上失控倒退,白烟腾起,护栏断裂,人群惊呼——这不是电影镜头,而是2025年11月12日发生在张家界天门山的真实一幕。奇瑞风云X3L的极限测试,在众目睽睽之下演变成一场公共安全危机。次日,奇瑞迅速致歉,承认风险预判不足、细节疏漏。可一句道歉,真能平息这场由企业自导自演的舆论风暴吗?

这起事故表面看是技术环节的偶然失误:一根卸扣脱落,牵动防护绳缠绕车轮,最终导致车辆下滑撞毁护栏。但真正刺痛公众神经的,是奇瑞为何选择在国家级5A景区、游客密集的“天梯”路段进行如此高风险的测试。平均45°坡度、30厘米湿滑台阶,本就不该是车辆试验场。当企业把营销舞台搭在公共空间,安全的底线便已被悄然突破。

奇瑞的道歉不可谓不快,态度不可谓不低。声明中承认“对潜在风险预估不足”,承诺赔偿损失、修复设施。这种“主动暴露+快速认错”的危机公关模式,在近年企业应对中屡见不鲜。对比某车企曾对刹车失灵事件的强硬回应,奇瑞的柔软姿态看似高明。但公众的质疑并未因此消解:若非事发当场,这根“脱落的卸扣”是否还会被归为“不可抗力”?道歉的背后,是否仍是对流量的算计?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场测试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技术验证的初衷,滑向了博眼球的表演。早在9月新车上市时,奇瑞高管便在社交平台多次预热“挑战天门山天梯”,将一场本应严谨的性能测试,包装成一场自带流量的“英雄叙事”。可当企业沉迷于“爬天梯”“破纪录”的戏剧性场面时,安全评估、公众影响、景区承载力等关键因素,早已被挤出决策清单。

这不是奇瑞第一次用极限测试制造话题,也不会是汽车行业最后一次类似尝试。但天门山事件敲响了警钟:营销的边界,必须以公共安全为底线。国家级景区不是企业的广告牌,游客的信任更不是可以随意消耗的资源。若车企继续沉迷于“炫技式宣传”,终将透支品牌 credibility。

道歉只是起点,真正的修复,在于行动。车企该回归产品本身,用可靠的质量说话,而不是用惊险的场面吸睛。毕竟,消费者要的不是能爬天梯的车,而是一辆能安全回家的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