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4次道歉也修复不了天梯之伤,流量狂欢别碾压生活底线

一辆SUV在999级陡峭石阶上失控后溜,撞碎护栏,悬停在半空。这不是电影镜头,而是发生在张家界天门山“天梯”上的真实一幕。奇瑞风云X3L的这场极限挑战,点燃了舆论的怒火——公共步道成了车企的试验场,游客的安全让位于流量的狂欢。

事发后14小时内,奇瑞连发四次声明致歉,承诺修复设施、承担全部责任。表面看,回应迅速、态度诚恳。但公众并未买账。道歉刷屏,质疑声更甚。问题不在态度,而在行为本身触碰了公共生活的底线:当企业把公共资源当作营销道具,一次失控,便不只是技术事故,而是对社会信任的撕裂。

天门山“天梯”不是普通山路,而是垂直落差150米、坡度近45度的步行通道,承载着每日成千上万游客的通行安全。它属于国家5A级景区的核心公共空间,功能明确——供人行走,而非汽车攀爬。奇瑞的测试,即便获得景区内部默许,也未见文旅、应急、环保等多部门联合审批的公开记录。这种“打了擦边球”的操作,暴露出监管的模糊地带,也放大了公众的不安:如果一家企业能清场测试,下一家是否就能在此飙车、爆破、甚至飞行?

类似事件早已频发。理想汽车发布“SUV撞飞重卡”视频,被嘲“牛顿棺材板压不住”;有品牌鼓吹“车内吃火锅”,无视明火隐患;更有车企以“冰川漂移”“高楼跳伞”为卖点,将安全底线踩在脚下。这些行为的共性是:用极端场景制造话题,用视觉冲击替代技术说服。区别在于,奇瑞这一次,把虚拟风险变成了现实破坏。

道歉可以修补形象,但修不好被撞坏的护栏,也修不回公众对公共空间安全感的信心。企业可以赔偿损失,却难以量化对景区生态、游客心理和制度权威的侵蚀。真正的代价,是公众开始怀疑:下一个被“征用”的,会不会是我们的街道、公园、学校门口?

商业创新不该以公共安全为代价。营销的边界,应由法律划定,也应由敬畏心守护。若企业总在事故后道歉,社会终将失去容忍的耐心。

当流量成了唯一的信仰,失控的就不只是车辆,还有整个行业的方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