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选购新能源车时,是否曾被‘增程’和‘插混’绕晕了头?
一边是长城、比亚迪等老牌车企高呼‘插混才是未来’,另一边是理想、问界等新势力用增程车横扫市场。
这场看似技术路线的对决,背后实则是车企生存逻辑的终极博弈——是死磕技术护城河,还是押注用户真需求?”
技术路线
增程和插混,表面上都是“油电混动”,但内核截然不同。
增程车:结构极简,像一台“带充电宝的电动车”。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只负责发电,用户日常用电、长途用油,体验接近纯电车。
插混车:技术复杂,更像“会充电的燃油车”。发动机既能发电,也能直接驱动车轮,通过多挡变速箱(如长城Hi4、比亚迪DM-i)实现油电高效配合。
矛盾点:增程被传统车企吐槽“技术落后”,插混被新势力嘲讽“用户无感”。但现实是,增程车销量一路狂飙,插混车却成了“懂车帝专属”。
车企战略
传统车企为何死守插混?
技术资产不容放弃:长城、比亚迪等深耕燃油车数十年,发动机、变速箱技术是立身之本。若转投增程,等于自废武功。
政策与成本的博弈:插混车油耗更低,更易满足各国减排法规;且电池容量小,成本可控,适合10-20万元主流市场。
新势力为何All in增程?
绕开技术壁垒:新势力没有燃油车包袱,用增程快速抢占市场,把研发精力投向智能化、用户体验等“显性赛道”。
用户焦虑的精准拿捏:大部分用户不在乎“发动机热效率”,只关心“续航够长、充电够少”。增程车用大电池+加油的“无焦虑套餐”,直击痛点。
用户体验
市场数据暴露真相:
增程用户画像:一二线城市中产家庭,日常用电、长途用油,充电频率与纯电车无异。
插混用户画像:三四线城市务实用户,注重油耗和性价比,发动机介入频繁但成本更低。
核心矛盾转移:
当增程车纯电续航突破200公里,用户90%场景不用油,插混的“省油优势”变得无关紧要。
当车企卷完续航,开始卷冰箱彩电、智能驾驶时,用户早已忘记自己买的是增程还是插混。
未来趋势
高端市场增程化:30万元以上车型,增程因“纯电体验+无焦虑”成为主流,理想L9、问界M9已验证逻辑。
下沉市场插混化:10万元价位,插混凭借低成本、低油耗守住基本盘,比亚迪秦PLUS DM-i月销3万辆就是铁证。
终极答案:技术路线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正如手机从键盘转向触屏,汽车行业的话语权,正从工程师转向用户。
下一次当你看到车企高管为增程和插混争得面红耳赤时,不妨问一句:你们争的到底是技术,还是用户口袋里的选择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