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世博会电动大巴接连出问题,媒体的关注点却迅速聚焦于“中国制造”,这种现象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近日,为大阪世博会提供服务的电动大巴频频曝出故障,从空调失灵、车门打不开到漏水,甚至出现了方向盘卡死导致撞上隔离带的严重事故。然而,在许多日本媒体的报道中,最先被拿出来大做文章的,往往是“这批车是中国制造”。这种报道的切入点,如同手里拿着一个熟透的锅,急着往别人家炉灶上推,动作娴熟得让人不禁要问一句,这“甩锅”的功夫,是跟谁学的?
细究之下,这批大巴的生产背景颇为微妙。它们由一家名为EV Motors Japan(EVMJ)的公司提供,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总部设在福冈。EVMJ的主营业务,说白了就是“平行进口”中国生产的电动大巴和零部件,然后在日本本土进行改装,以满足日本市场的特定要求。他们与中国的WISDOM、恒天、爱中等企业有合作,将中国的整车或半成品引入日本,换上右舵方向盘,调整系统,再贴上自己的标签交付使用。
EVMJ的官方描述清晰地表明,车辆的改装、本土化测试、性能验证等环节,都是在日本国内完成的。这意味着,车辆在交付给世博会之前,已经经历了一番“日本式”的改造和检验。按照常理推断,既然是经过了日本公司深度参与改装和测试的成品,出现问题,其原因理应是多方面的。然而,媒体的叙事逻辑似乎是“哪里产的源头就该负全责”,前面的篇幅大肆渲染“中国产大巴质量堪忧”,直到文章的末尾才轻描淡写地提及,这是一批经过日本公司进口和改装的车辆。这种处理方式,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颇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这事儿的讽刺之处在于,日本作为曾经的汽车制造强国,如今连自家举办的世界级盛会的配套交通工具,都需要依赖进口中国制造的电动大巴。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电动汽车的全球市场份额不足2%,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已达到惊人的500万辆级别。这种技术路线和市场战略上的差距,本应引发深刻的反思,思考为何自身在新能源赛道上掉队。但一些舆论选择的路径却是,在问题发生时,先打好“中国制造”的预防针,将可能存在的本土改装环节引发的风险一笔带过,似乎这样就能将责任干净利落地撇清。
有日本网民的反馈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他们认为部分车辆的性能原本不错,问题恰恰出在日方的改装环节。例如,有说法指出,为了赶世博会的进度,部分车辆的改装工作甚至是在港口附近临时进行的,转向系统的匹配不当,在改装车中是常见的“水土不服”现象,但这些细节在主流报道中却鲜有提及,焦点始终集中在“中国产”这三个字上。
这种做法,让人联想到那句歇后语,“猫哭耗子——假慈悲”。中国大巴能够进入日本严格的公交体系,本身就是对其质量的一种认可。但现在,用的时候心安理得,坏了就立刻将矛头指向源头,这种双重标准,说白了就是一种姿态上的不诚实。
更深层次来看,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种焦虑。日本传统汽车巨头在新能源转型中的步履蹒跚,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丰田、日产等企业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常被批评为“掉队”。大阪世博会本应是展示日本科技实力的舞台,如今却因为交通工具的小插曲而显得有些难堪。于是,将焦点转移到“中国产车质量问题”上,不失为一种转移公众视线、维护自身颜面的公关策略。
这种叙事导向一旦形成,对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无疑是一种潜在的损害。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电视屏幕上反复播放的画面是“中国产巴士撞了隔离带”,很少有人会去深究背后复杂的改装流程和本土测试环节。久而久之,“中国制造”就可能被贴上“不可靠”的标签,这比单纯的车辆故障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深远得多。
曾经,日本制造业以其严谨的“工匠精神”著称,出了问题会深入剖析根源,勇于承认和改进。如今,这种遇到问题先找外部借口的倾向,让人不禁质疑,究竟是维护了“脸面”,还是丢失了逻辑?
大阪世博会最终如何处理这批大巴尚是未知数,但随着中国电动车在全球市场份额的不断攀升,日本媒体的这种“惯性甩锅”只会促使更多人去探究事件的真相。一旦真相大白,所谓的“中国产问题”可能只是一个被精心构建的故事。
这种看似轻松的自我安慰,究竟能维持多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信息和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反映特定现象和观点。对于事件的细节、责任认定以及相关公司的具体操作,请以官方调查和权威机构的最终结论为准。本文不代表任何特定立场,仅为个人观察和评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