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我正端着咖啡刷新闻,手差点抖到把杯子扣在桌面——宝马突然官宣:未来三年要扔出四十多款新车,燃油、电动全线铺开,不分阵营、不留喘息。
就像隔壁老王昨天还穿拖鞋买豆腐,今天却拉来一车家具搬进别墅,还顺带送你两台洗碗机。
这种事吧,你说惊不惊喜?
现有车主估计已经开始半真半假地发朋友圈:“唉,要是再等等就好了。”
可买车这种事跟恋爱一样,说等容易,遇到心动的那一刻,人脑哪还有刹车。
其实我第一反应也是怀疑这是不是营销部编出来吓人的标题党,于是去翻了BMW Blog。
结果人家不是闹着玩的,中期改款直接把下一代“Neue Klasse”平台的黑科技搬过来,全景抬头显示、iDrive X巨屏、最新驾驶辅助统统标配,不管你烧的是汽油还是充电桩的电,都一个待遇。
这感觉就像苹果突然宣布,从明天开始所有旧iPhone都免费换成最新芯片,那数码圈得炸成什么样?
不过,这份“大礼包”里也混着几颗玻璃渣。
有些熟悉的车型可能真的要停产,比如Z4敞篷、小众味很浓的8系轿跑,还有陪伴无数公路旅行者三十多年的3系旅行版燃油版。
如果它真消失,这会是自1988年以来第一次只剩纯电版本。
我脑海里马上浮现一个画面:未来某个高速服务区,一辆崭新的纯电3系Touring旁边,一个五十岁的老哥摸着漆面轻声笑,“当年我是开汽油版去拉萨的人。”
这句话,比任何数据和参数都更能让人心口微紧一下。
而另一边,新名字也在冒出来——入门级的小型电动车i1和i2,还有一台硬派SUV正在酝酿。
甚至外媒爆料,会基于i4打造双门轿跑和敞篷版本。
宝马现在简直就是篮球场那个提前两步启动突破的人,看似猛冲,其实节奏算得死准,只不过这次要连续冲三年,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体力赛,更是耐力马拉松。
有人问我,现在入手宝马是不是亏?
我的看法没那么绝对。
一方面,大规模技术下放,本质上是一种被竞争逼出来的好事——特斯拉、小鹏这些盯着同样客户群,你慢吞吞挤牙膏,很快用户就转身。
而且即便你没赶上首发,这波升级之后整个产品体验都会提升,不至于出现“上一代彻底落伍”的尴尬。
当然,如果你的执念是在机械感上的浪漫,那确实另说,因为退市的不只是型号,而是一段文化记忆,被安静平顺替代以后,再好的加速成绩,也补不上发动机低吼时让人起鸡皮疙瘩的瞬间。
别以为造更多车型听起来简单,这是一次覆盖设计、生产、销售乃至售后的系统性豪赌,每一次发布都是供应链的一次压力测试。
一旦哪怕一个环节卡住,比如芯片短缺或者原材料涨价,就可能影响整个项目节奏。
这更像厨房同时做四十道菜,还要求每一道热腾腾端上桌,中途不能掉勺子。
同步推进燃油与新能源还有另一层深意,就是不给政策变化留空档。
目前欧洲碳排法规收紧,美国加州零排放目标明确,中国双积分制度持续收紧,如果只押单一路径,很容易被政策夹死。
双轨并行虽然灵活,但需要极强资源调度能力,否则就是骑墙,两边不得好处。
所以很多传统品牌迟迟不敢这么玩命,而宝马显然选择了压大注。
前几天朋友刚提了一台现款X5 LCI,我跟他聊起这个消息,他愣了一秒,然后耸肩笑:“喜欢才买,以后更新随它去吧。”
那语气让我想起一句话——生活中不少决定,都没法用理性公式算出最佳解,有时候就是当下舒服。
当你一直想着下一代、更好的版本,人可能永远不会启程,就像有人总想着等退休才去环游世界,却忘了身体状态也会更新,而且往往是不向上的方向。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预算够,你会立刻牵回自己梦寐以求的一台宝马,还是咬牙等三四年迎接那些搭载“Neue Klasse”的超级改款?
留言区见,让我们看看,是即时享乐派占优势,还是延迟满足党赢这一局。
毕竟选车这种纠结程度,比选对象高不了多少,而且坑人的概率旗鼓相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