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为何逆势崛起?三大真相颠覆你的认知

赛力斯冲顶路独立才是最后的豪赌

中国车市为何逆势崛起?三大真相颠覆你的认知-有驾

说起赛力斯,大家其实都熟悉了吧,五年前还有人问,这到底是哪家的车?现在,大家都知道,这家从默默无闻到港股“天价”IPO的企业,直接打破了中国车企的记录,引发了一场空前巨大的资本狂欢,赛力斯的跃升,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核心问题不是靠谁火起来,而是靠什么活下去。

如今,很多人都默认一个共识,就是中国新能源车企要想冲出重围,得找到巨头加持,赛力斯的经验看起来很典型,华为加持,问界M9爆卖,资本市场疯狂买单,如果只盯着这些表象,大家就会忽略了,赛力斯真正要解决的,是怎么从被巨头“捆绑”,变成产业生态的新主角,我认为,这场战斗才刚刚开始。

中国车市为何逆势崛起?三大真相颠覆你的认知-有驾

赛力斯崛起,固然背后少不了华为的加注,M9的销量让BBA这些老牌玩家吃了闭门羹,同样,港股市值一下冲到2200亿港元,仅次于比亚迪,简而言之,“华为造车”这张牌,就是打开赛力斯上升通道的关键,但问题来了,这种火箭式爆发,终究还是有代价的。前不久,赛力斯的招股书里披露了一串冷冰冰的数据,华为这家最大供应商,两年采购额直接翻了七倍,从58亿涨到420亿,大家一看就明白,赛力斯对华为不是简单合作,而是深度绑定,甚至用115亿入股华为旗下的公司,以维持关系,这种“抱大腿”做法,虽好用,但不可能永远有效。

跟着我们来看看一个对比案例,比如宁德时代,也是曾靠特斯拉起家,然后一步步做大,现在,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半壁江山,宁德时代主打的是“多头合作”,表面跟特斯拉合作紧密,实际早布局全球头部车企。赛力斯如果只死守华为,未来资源就是被稀释,现在华为旗下“四界”军团集结,虹彩一样出现,赛力斯直接从“独子”变“长子”,这意味着,过去豪赌的资源现在要“分蛋糕”,尤其是后续新品还要和其他兄弟分流,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中国车市为何逆势崛起?三大真相颠覆你的认知-有驾

但问题回到本质,难道跟巨头绑定是没有出路吗?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新现象,比如小米,造车时就直接把手机与汽车打通,不仅搞爆品,还要做智能生态链,智能家居一体化,赚的不只是硬件利润,更是服务变现。据IDC统计,2023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5800亿元,比汽车卖得还快,这说明,独立生态的想象空间其实远大于传统“抱大腿”的合作者。

张兴海当年选择在赛力斯巅峰时刻做出转型,确实不是简单的“再造一台问界”,而是借助募资,将七成资金砸向研发。这一举动,大家可以和特斯拉早期做比,埃隆·马斯克关键时刻,宁愿收缩产线,也要把资金优先投入技术创新,2022年马斯克投资人形机器人项目“擎天柱”,就是看到AI带来的转型机会,而不是机械重复造车,所以才有了后来特斯拉的市值飞涨。

中国车市为何逆势崛起?三大真相颠覆你的认知-有驾

赛力斯目前做的,就是跳出汽车圈,奔向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万亿蓝海,这步棋,与马斯克的AI战略相似,不再只是简单卖车,而是把车规级AI的技术优势移植到人形机器人,摩根士丹利的数据也显示,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5万亿美元,是全球汽车工业的两倍还多,这种空间,哪怕只抓住一角,也能改变一家公司的命运。

大家千万不要误以为,赛力斯独立后就能高枕无忧,新的挑战才刚刚出现。自主研发需要海量资源,人才、技术、供应链,一样都不能缺,市场周期很快,今天爆款,明天就可能被AI迭代掉。比如2022年,韩国斗山机器人本地化布局,只半年就抢到全球第三的市场占有率,这种速度完全不讲道理。

还有,拼独立的公司,往往会遇到“生态孤岛”的难题,比如特斯拉在自动驾驶芯片上,虽然领先但也有过智能生态难以打通的问题,只要没形成用户习惯,技术再强也不赚钱。赛力斯的挑战,是怎么既稳住原来的智能造车优势,又能在机器人这种新赛道打入用户生态,形成商业闭环。

回头看整个赛力斯的转型之路,其实给中国车企带来了全新启发。以前大家都以为,找巨头合作就是唯一的捷径,真正厉害的,是能在关键时刻跳出依赖,主动转型,哪怕赌得很大,也要给自己留下一条独立的退路,尤其是产业链一旦分化,老的抱团模式就要被颠覆,跟着全球化转型的节奏,才是真的活下来。

现在问题来了,赛力斯能否顶住AI技术与全球激战的双重压力,顺利从“华为概念”变身为中国智能制造新主角?如果它能成功,未来中国车企是否也能借鉴,冲破区域壁垒,做到产业自主?这条路,谁能先走通,谁就是下一个全球新王者。你怎么会有更多中国企业跟上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