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闹得沸沸扬扬,说是小米YU7有车主表示,自己提的新车,前挡风玻璃或者后挡风玻璃上有“测试车”静电贴的痕迹。这话一出来,网上顿时炸了锅。毕竟花了大几万甚至十几万买辆车,谁愿意自己拿到的不是“新鲜出炉”的,而是人家测试过的、折腾过的“测试车”呢?
其实这种事一发生,任何品牌都得重视。你说消费者图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个放心和新鲜感。而一想到自己也许开回家的“新车”,可能在别人手里已经做过各种评测,高速踩过、急刹弄过、功能按过,再加上人家大大咧咧贴了个“测试车”的静电贴在玻璃上——一想到这事,气不气?
小米这次动静不小,高管像打了鸡血似地第一时间出来公开道歉,说本来工厂每条线都会随机抽车做静态评审,用静电贴做标记,然后评审完没留意擦,留了点痕迹,湿毛巾一擦就没,但给大家添麻烦了。技术部门更是将贴纸“升级”,以后抽检车主就再也不会碰上这尴尬的事了。
但咱得问问,这到底是什么问题?质检做得多本没毛病,难道真的是车企“诚实过头”,只是一点小失误?还是说,新势力造车行业水太深,小问题不断,背后透露着不成熟?
大家有没有想过,买车这事为什么这么敏感?同样是手机用的挺开心,摔了还乐呵呵买新的,怎么一到车就像打了鸡血,生怕吃点亏?说白了,车是大件,每个人一两年也买不了几台,买车时糟心一下,一辈子可能就恨上这个品牌。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品牌信任度的起步价,比什么都高。
但也不能说啥事就必须引发恐慌。玻璃上静电贴留点儿痕迹,是“不良品”还是“心里膈应”?你要说它跟发动机、三电、底盘、电池烧了、刹车失灵这些“硬伤”一比,这简直连“毛病”都算不上。但对于“首次购车”这个环节来说,仪式感和“原装”心理比什么都重要。新车未开先糟心,这刺一旦扎心里,哪怕事实已经澄清,很多人也咽不下那口气了。
你没发现,现在网上的舆论比任何时候都更喜欢揪着企业的“瑕疵”不放?有的时候大家的愤怒是真的,有的是被带了节奏。可大部分情况下,不是丢工作岗位,就是自己情绪没处发,看到大企业一点小毛病,就有种“抓住你尾巴啦”的畅快。小米这事,被杠起来也不是没原因:品牌“首发SUV”,话题天然自带热度;再加上小米、雷军本身就是流量漩涡,网友真的比他们自己还关心销量和质量。
再想想小米这个速度,新品发布没多久,交付就已经破三万台,半年十五万。你可别觉得这容易,全国那么多新势力做了半年一千台都迷路了。小米带着手机基因和粉丝期待,玩出个成绩,外界盯得也紧。三万台、十五万辆的背后,是流水线长年不停,“几乎无停工”,能做到完全不疏忽吗?于是,很多人会多想,你质检流程线没闭环,能够保证其他更大的问题都不会被忽视吗?
不过你仔细想想,小米高管的回应诚意是有的,也不扯皮,说的都是实话。主要争议,恰恰就是在“测试车”这三个字。是正常的质检流程,还是像网友担心那样,一堆“试驾车”、“试验车”、“故障车”最后流入市场当新车卖?这才是核心争论。
你有没有想过,车企如果真的把“折腾过”的测试车偷偷“洗白”卖用户,这属于欺诈,触犯法律,名誉毁于一旦。凡是大点正经品牌都不会真敢冒这个风险,尤其像小米这样的还在拼热度的新品牌。但消费者的疑心无非是:你们抽检到底有多频繁?这车到底几个人试过?我买回来的到底是不是“全新”?你该怎么证明给我看?
这个问题,其实不止小米要面对,所有品牌都一样。很多人以为“测试车”一定被无情折腾到报废,实际上厂商内部分得很细:有“拆解车”、“极限性能试驾车”、“道路测试曝光车”、“静态外观评估车”,用途不一样,有的的确会进入正规销售,有的直接报废,有的仅限内部消耗。到底怎么透明公示,怎么界定“测试”程度,怎么让大家心里有底,这才是真本事。
另一方面,这种问题爆发,其实对行业倒是“有益无害”。为什么?谁敢说丰田、本田、大众、比亚迪所有出厂车都滴水不漏,质检员都像雕塑家打磨青铜?谁都知道,流水线一天几百台,难免有各种擦痕、轻微打点、偶遇划痕,就是看你愿不愿意第一时间承认、第一时间道歉、第一时间整改。小米做对了第一步,也得彻底盯住细节。
当然,有些话不吐不快,你发现没有,中国用户对新品牌总是苛刻得没边,但对外国老牌巨头出问题,好像第一反应都是“理解”。当初特斯拉 Model 3 Model Y 交付时不是也出现过各种小毛病,车漆薄、缝隙大、玻璃渗水、内饰异响,怎么也没见大家天天刷屏讨伐?所以涉及国产品牌,尤其是互联网上的巨头,网友总是情绪拉满,连螺丝拧歪都能上热搜。
回头来讲小米,大家讨论的背后,其实是对行业透明度和交付诚信的要求升级了。你不能指望每个消费者都明白工厂质检的步骤,也别拿“湿毛巾一擦”搪塞。人家交了钱、签了合同,买了新车,是给自己买个安心、仪式感。哪怕只是“测试贴纸”留痕,也得明明白白说清楚。今天讨论的是一块玻璃上贴纸的痕迹,明天如果是动力电池、三电安全呢?大家对企业信任, 真是一点点积攒,刹那间崩塌。
你要我说,这事最后无非是给所有造车新势力提个醒——别光盯着销量、发布会、交付量那点光鲜数据,消费者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商品体验,是心里的踏实。而且现在网络传播速度太快,小问题不改,随时能变成大危机。你产线走一百步,只要有一处细节松懈,消费者就能带你走回头路。所以为啥丰田、本田这些老车企看着稳,因为经验教训积累多了,流程死磕到极致。
至于小米,下次遇到类似问题,与其被动道歉修正,倒不如直接把质检过程也向车主直播,摊开来让大家看看,是不是测试得仅仅是外观,而不会对你的动力总成动手动脚。品牌要立住,诚信一定在前头,别怕多说话,别怕多交底,把透明和服务做到极致,才是真的“新势力”而不是“新笑话”。
写到最后,还是那句话,别再只炒热度、追销量,更别小看用户的感受。“测试车”这仨字,本没有错,错误只在于企业有没有给用户一个明白、交待、和信任——消费者交了钱,不只是买一辆车,更是买种安全感。买车谁都不容易,说到底都是想心里踏实,然后放心大胆开上新车去追自己的生活。
问题永远会有,态度是给你第二次机会的唯一保障。新势力们,咱们不怕翻车,就怕你装没看见。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