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大规模召回:崇高话语能否填补信任鸿沟?

——为因调查招回做语言掩饰会带来好的结果吗?

小米汽车大规模召回:崇高话语能否填补信任鸿沟?-有驾

2025年9月,小米汽车对其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实施大规模召回,涉及车辆116,887辆,约占当时小米SU7累计交付量的三分之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公告显示,此次召回是在监管部门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

当我们看到企业宣称“永远把用户安全作为第一原则”时,是否曾想过这背后有多少是真诚负责,有多少是危机公关的话术包装?

在智能汽车时代,技术复杂度日益提高,安全挑战也更加严峻。企业需要认识到,安全不是营销话术,而是需要实实在在投入和坚守的底线。

三性失衡,神性工具化的现实写照

小米汽车当前的困境,本质上是一种“三元失衡”的表现:动物性的生存扩张本能、神性的崇高语言包装、魔性的现实行为取向之间失去了平衡。

这种失衡集中体现在神性语言被工具化,成为掩饰动物性本能和魔性现实的工具。

企业一边用“用户安全第一”的崇高话语来包装“受调查影响”的被动召回,一边却在语言与行为之间留下了巨大鸿沟,悄然侵蚀品牌最珍贵的信任基石。

动物本能,生存扩张的优先选择

小米汽车的动物性体现在其对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的极致追求,这种本能驱动着其在面临危机时的特定应对方式。

截至2025年7月,小米SU7累计交付量已超过30万辆。加上8月交付量,累计交付量约36万辆。这次召回116,887辆,约占累计交付量的三分之一,规模巨大。

小米在不足八个月内两次启动召回,且第二次召回数量约为第一次的3.8倍,这在其交付量快速爬升的背景下尤为醒目。

面对可能严重影响品牌声誉的安全缺陷,小米的首要目标是控制叙事、稳定局面、维持增长。这种本能反应深植于企业的DNA中,体现了所有生物最基本的自保倾向。

神性语言,崇高表述与现实落差

小米汽车在官方回应中使用了大量体现“神性”的语言表述,试图塑造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小米汽车强调“永远把用户安全作为第一原则”,并表示本次OTA软件升级召回“意在进一步提升辅助驾驶功能的可靠性”,包括“优化辅助驾驶速度控制策略,新增动态车速功能等,使得高速领航辅助功能通行更连贯”。

这些表述将安全缺陷修复包装成了功能体验优化。公司还特别指出“本次升级不需要物理更换任何零件”,并强调“仅针对2025年8月30号前生产的部分小米SU7标准版车型,并不涉及其他版本的小米SU7”。

这种表述试图最小化问题范围和严重程度,营造出一种“一切在掌控中”的形象。其实,是一次典型的神性工具化的具体行为显化。

魔性现实,被动应对与责任规避

与语言上的神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米汽车在行为上表现出的“魔性”,体现了其对责任的规避和商业利益的优先。

召回类型“受调查影响召回”表明小米汽车是在监管压力下的被动行为,而非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被动态度与其宣称的“用户安全第一”原则形成鲜明对比。

小米将安全缺陷描述为“优化”机会,使用“新增动态车速功能”、“通行更连贯”等词汇,弱化了问题的安全属性。这种话语转换试图将“安全召回”转化为“功能升级”,逃避安全缺陷的实质责任。

在回应中,小米未主动提及用户投诉或监管调查介入情况,转而强调“永远把用户安全作为第一原则”。这种选择性信息披露进一步凸显了其行为上的魔性。

耻辱文化,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石

真正优秀的企业必须内部建立了一种“耻辱文化”,将产品缺陷视为技术团队的集体耻辱,将安全风险看作企业生存的根本威胁。

这种文化不是外在的装饰,而是内化的价值标准。它要求企业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安全底线,在可能牺牲短期利益时仍然选择长期价值。

文过饰非的伤害远大于坦诚面对错误。当企业试图用华丽辞藻掩盖实质问题,它不仅失去了改进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

深层危害,信任侵蚀与行业风险

小米汽车这种语言神性与行为魔性的背离,对企业自身和整个行业都会造成深层次伤害。

当消费者发现企业的崇高承诺与实际行为存在巨大差距时,会产生更强烈的不信任感。这种信任一旦丧失,重建成本极高

如果通过语言艺术将安全缺陷包装成功能优化成为行业惯例,将导致整个行业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下降,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和行业健康发展。

企业的这种规避行为迫使监管部门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监督和调查,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监管成本。

走向神性,诚信沟通与负责任行动

要真正实现从魔性到神性的转变,小米汽车及其同行需要做出根本性改变。

企业应当直接承认安全缺陷的存在,而不是用“优化”、“升级”等词汇淡化处理。研究表明,坦诚沟通短期内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但长期看有利于建立信任。

企业应该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待监管介入。主动召回虽然短期内可能影响品牌形象,但长期看体现了企业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

通过建立透明的质量披露和问题处理机制,让消费者能够及时了解产品安全状况,参与监督和改进过程。

回头来看那个尖锐的问题:如果有关方面没有调查呢?小米的高管们该如何回答?

答案写在未来每一次的选择中——是继续用神性语言包装动物性本能和魔性现实,还是真正将用户安全置于商业利益之前

智能汽车行业需要更多诚信和担当,少一些话术和包装。这不仅关乎一个品牌的声誉,更关系到无数道路参与者的生命安全。

语言上的神性如果没有行为上的神性作为支撑,最终只会暴露出更深层次的魔性,对品牌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