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与小米隔阂公开,800元车马费惹争议,测评变流量之争

一场看起来像是汽车发布会外围的小插曲,结果却搅动了整个车圈的池水,你敢信?

2025年5月的那个深夜,北京的天色里还残留小米SU7 Ultra的发布会灯光,流量和关注度都快顶到天花板了

结果陈震——那个车评圈出名的“首席米粉”,一边祝着法拉利前老板皮耶罗八十大寿,一边甩出了那辆法拉利宝石绿的定制车照片

你说巧不巧,小米新车刚好出了同色,这日期又踩着关键点

是巧合?是讽刺?网友很快就炸锅了,扒皮起陈震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一幕,怎么看都像是刻意“走心”,其实又让人摸不着头脑

谁能想到,这段颇具仪式感的社交动态,瞬间把陈震和小米的隔阂推到了公开栏

本来,两边关系灰常铁——陈震算小米造车的“原始股”支持者,粉圈都叫他“震哥米粉头子”,家里米家产品堆成山,视频里对“科技平权”理念更是一通表白,恨不得直接换上小米logo当头像

雷军前脚宣布造车,后脚第一个见的车评人就是陈震,两人合影还在各大平台成了爆款截图

“钦点”这个词,能在米粉圈火到啥程度?

说实话,陈震走到台前,比不少米粉还米粉

但人都说蜜月期越甜,后面往往出事越疼

到了2024年,风向突然有点凉——先是陈震删掉与雷军的合影

官方给出的理由一个是“雷总状态不佳”,一个是保密协议,两边都说得通,但背后真相嘛……网友们自然不会吃字面解释

最让人嘬牙花子的还不是照片事儿,传闻小米只给车评圈头部人士800元车马费

业内均价是八千一万,小米这出手明显截然不同

一个匿名车评人还道出玄学:“钱不是重点,重在态度”

你说这不烧烤吗?再怎么说,少给钱也是一种姿态,行业讲究面子,拿这数,主流谁能不膈应?

不止如此,SU7发布会当天,小米自己剪片宣传,众多车评人大赞画面都在,唯独把陈震镜头咔嚓掉

雷军直播演示后备箱露营,十亿热度,换来的却是陈震坦言“期待科技突破,结果看到流量至上”

这里信息量简直大大大——从“钦点头子”到被剪镜头,谁都能闻到一股说不出的尴尬

流量为王,专业车评人的位置越来越像“镶边”的配角

陈震与小米隔阂公开,800元车马费惹争议,测评变流量之争-有驾

其实不只是镜头,风向逐步转折,最明显的就在那场SU7测评

陈震直面五大问题:轮毂没高级感,单层玻璃胎噪大,取消启动键不人性,车机卡顿,人车家联动没达到预期效果

句句直击痛点,把30万的SU7和200万奔驰G500的电机反应速度做对比

一下子,“不接地气”成了米粉们的口头禅——啥时候高端豪车比对成了民用车的衡量尺呢?

推到极致,粉圈们甚至翻出陈震之前各路车企的“彩虹屁”,嘲讽“威马吹多了还是倒,小米SU7倒是卖爆”

当陈震指出OTA限制赛道马力可能“不符合物权法”时,米粉们开火,“你说的都对,但你别来踩我们家门口”

从测评到人身攻击,双方直接升级为终极对决

到了法拉利生日事件,这场冲突直接触碰人格地雷

陈震反复申明:我就正常转发,难道还预知小米发布会能抄配色?但极端粉和网络暴力可不讲道理,呼死你电话骚扰搞到陈震停用小米手机

大言不惭地说“我痛恨这些不分是非的极端粉丝,不想共享标签”,但家里米家产品却还在用

这桥段,活脱脱像爱情片里的离婚后还用前任微信号点外卖,自嘲无力中还多点讽刺

专业话语权和流量派决斗,其实整件事最耐人寻味

以前,专业车评还吃得开,大家关心参数、数据、底盘调校,讨论很硬核

小米这一波,靠雷军个人IP和自有直播平台,加上车主故事体系,让传统车评人话语权处于边角地带

专业分析不如一句“媲美保时捷,价格仅一半”来得实在、流量直接爆表

你说有时车评人慢慢聊底盘设计、胎噪分贝,有几个人能坐得住?市场早就改成抓住心智、抢占热点

这决斗里,还有行业里一直当饭吃的商单问题——合作协议明标付费没错,但小米800元的车马费让人无语,钱虽少,规矩的事更加扎心

网友质疑陈震“收不到钱所以开喷”,可是又有谁真能证明车评圈谁没打过付费评测?

当你想做一个纯粹分析数据的车评人,却发现一切都变成流量游戏规则,那种无力,懂得都懂

最搞笑的还不是这些——流量饭圈化,让这场战斗彻底失控

陈震与小米隔阂公开,800元车马费惹争议,测评变流量之争-有驾

陈震说SU7刹车比极氪001长一米,逻辑上只是一项客观数据

回头迎来的却是人肉、谩骂、什么“汉奸”之类的极端词汇轮番招呼

陈震与小米隔阂公开,800元车马费惹争议,测评变流量之争-有驾

一批忠粉以爱之名,打击所有负面声音,谁批评就归类进“收黑钱”,“崇洋媚外”圈里

你敢批评国产?那你就是不爱国

你说小米的啥不好?那你肯定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这种非黑即白,真的让理性讨论变成了大型杂技表演——不是口嗨就是情绪拉满

陈震最后在直播说“车评不是跑分游戏,现在连说胎噪分贝仪更真实的权利都没有了”

无语吧——说出来还得小心被“穿小鞋”

现在再看那张被删掉的合影,简直是罗生门般的象征

车圈热闹不减,但底层冲突已经悄悄上升成为新旧流量规则的撞击

陈震拼命“就车论车”,被贴“碰瓷顶流”;小米SU7销量涨,事故一起不断被戏称“鬼火车”

现实的残酷在于,这场战争真的没有赢家,整个行业都被推着往前跑

超级IP能一呼百应,专业分析越发沦为新神登基垫脚石

你说我们现在还剩下什么?连批评都成了流量导向,技术好坏没人深挖,谁站队谁格局大

就连发布会档期还要避开前老板生日,测评视频都得算清充值费用,那我们是在做科技还是拍流量秀?

说到底,“米粉”和“震粉”的骂战淹没了技术本身——有几个圈内人还能坚持关心真的产品力?

我们到底离真正让汽车进步有多远?

这场戏,你怎么看?你觉得谁才是真的关心汽车质量的人?车评人还能不能好好说话?欢迎来聊聊,不服咱杠一杠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