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理想汽车新品i8发布会的一段碰撞测试视频引发轩然大波。视频中,理想i8以100公里/小时相对速度正面撞击乘龙卡车,结果颠覆常人认知:8吨级卡车车轮弹起、驾驶室分离,而理想i9却展现"钢筋铁骨"——A/B/C柱零变形、气囊全开、电池完好。这场看似展现安全性能的测试,却在互联网掀起关于测试公正性、商业伦理与安全常识的激烈辩论。
争议焦点一:碰撞条件是否科学?专业分析指出,理想官方强调的"100公里/小时"实为相对速度组合,可能存在一方速度显著低于另一方的情况。更关键的是,测试用乘龙卡车实际属于中卡(N2类,总质量8吨),与真正的重卡(N3类>12吨)存在本质差异。物理学常识表明,在真实道路事故中,乘用车与重型卡车碰撞时往往处于绝对劣势,而视频呈现的"卡车溃败"景象明显违背这一常识。
争议焦点二:商业伦理边界何在?乘龙卡车事后紧急发布安全测试视频自证,直言"被摆了一道"。值得玩味的是,理想最初发布的未打码视频让乘龙品牌清晰可辨,后续补打码的操作反而加剧公众质疑。这种未经协商便将竞品置于被动对比的做法,暴露出车企营销中"踩一捧一"的潜规则。正如网友质疑:若为客观测试,为何不采用标准碰撞墙或匿名车辆?
深层行业警示:安全认知需回归理性该事件暴露出公众汽车安全认知的三个误区:其一,安全性能不能仅凭单一场景判断,需综合材质结构、主动防护等多维指标;其二,不同车型设计初衷迥异,卡车注重载重耐用,乘用车侧重乘员保护,简单对比犹如让举重选手与体操运动员同台竞技;其三,营销话术可能刻意模糊测试条件,消费者需警惕"视觉冲击力"背后的信息不对称。
这场风波尚未平息,却已为行业敲响警钟。企业营销当以专业性和透明度为底线,消费者更需建立科学的安全评估体系。毕竟在真实道路上,没有预设的测试参数,只有生死攸关的安全底线。(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