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极氪这牌子,之前给人的观感颇有些莫衷一是。
一时高举高打,锋芒毕露,一时又仿佛有些续航不足,后劲乏力。
但近来吉利这一波操作,又是归拢合并,又是临阵换将,倒让人觉得,嗯,这盘棋或许下得不一样了,着实该刮目相看,重新掂量掂量极氪的分量了。
你说,一个牌子,三年光景,白手起家,硬是蹚出一条路来,爬到三十万级别纯电销冠的位置,这成绩单够耀眼了吧?
可架不住总有人嘀咕,极氪是不是有点“激进冒进”,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胯。
甚至有人揣测,它是不是釜底抽薪,刨了领克的饭碗?
领克那边厢销量滑坡,极氪这边厢一路凯歌,这事儿放谁身上都得腹诽几句。
但换个思路想想,倘若极氪没有单飞,那些“氪金”大佬才能享受的老车主免费升级8155芯片,一年落成600个充电桩的豪横操作,领克玩得转吗?
要知道,彼时的领克,还是个中外合资的身份,决策流程冗长繁琐,牵扯的利益盘根错节。
单单车机迟钝卡顿这桩事,多少领克车主口诛笔伐了多少个日夜,最终还是仰仗“兄弟单位”FlymeAuto系统才得以化解。
这昭示着什么?
昭示着在这内卷成麻花的中国车市,想要迅疾响应市场风向,一套更精简高效的管理机制才是硬道理。
是以,吉利这局大棋,或许压根儿就没盘算着让极氪和领克短兵相接,刺刀见红。
领克是前锋斥候,先去探探路,摸摸河里的石头,而极氪的使命,是真正去攻坚高端新能源这块高地。
眼下,领克成了极氪科技集团的“在编人员”,听着颇具戏剧性,但或许这才是吉利高端化韬略的最终蓝图。
话至此处,不能不提一嘴极氪科技集团一季度的财报,那真是金光闪闪,惹人艳羡!
总营收220.19亿元,整车营收190.96亿元,同比增长16.1%,一季度净赚5.1亿元。
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学反应。
或许有人会反驳,这俩牌子合在一块儿,盈利走高不是顺理成章吗?
稍安勿躁,玄机都在细节里。
极氪科技集团一季度整车毛利率为16.5%,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其中极氪品牌整车毛利率更是扶摇直上,达到21.2%,同比飙升7.2个百分点。
这又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资源整合的效能开始逐渐显现了!
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直言不讳,极氪和领克的合并,在研发上足足节省了20%。
这数据可不是信口开河,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成本缩减。
试想一下,研发、采购、营销,这些环节都是可以精简成本,提升效率的富矿。
“一个吉利”的战略要是真能把这些关节打通,那可不是省下几百万,而是省下动辄以亿计的资金!
吉利高层也放出了风声,未来如果吉利汽车顺利与极氪完成合并,他们冀望企业采购成本削减3%,企业研发效率提升10%-20%,营销和经营成本降低10%-20%。
这绝对是至少十位数级别的降本增效收益。
对于极氪和领克而言,这无疑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撒手锏。
就拿最近横空出世的极氪007GT来说,猎装车的制造成本按常理说应该更高,但最终的定价反而更亲民,配置也更加豪华。
这性价比,简直可以用“王炸”来形容!
还有领克900,定位30万-40万元的大型SUV,也有望在交付后迅速斩获1万辆的里程碑。
未来,极氪将继续向上突围,攻占更高价位的市场,而领克则要向“宽”拓展,覆盖更为广大的用户群体。
“极氪向上,领克向宽”,这战略思路清晰明了,避免两个品牌内部倾轧,自相残杀。
因此,回溯极氪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有起伏跌宕,有争议质疑,也有振奋人心的惊喜。
但吉利这一连串的动作,至少让我们窥见了它的决心和勃勃雄心。
它想做的,绝不仅仅是打造一款出色的车型,而是要构筑一个真正能够与国际大牌掰手腕的高端新能源汽车集团。
至于未来走向何方?
我们不妨拭目以待,且看它如何运筹帷幄。
但眼下,确确实实该重新审视极氪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