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慕尼黑车展上,我第一眼看到大众这个ID. CROSS Concept的时候,心里就有点震惊。你知道的,电动SUV那么多,但它还能带点设计师想象的生活方式。这个车的家族式前脸挺明显,贯穿式的灯带还有那封闭的前脸,给人的感觉一看就不算普通。它的底盘设计采用了大众惯用的长宽高,长了点,宽了点,尤其是轴距达到2601mm。这让人开始琢磨:你这车空间有没有想象中大?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尺寸虽说不是特别极端,但在同价位车型里算挺加大。这说明大众也在走越做越大的路线,目的就是让这辆车既有家用的舒适,又能撑得起拉个小房车的称号。
说到细节,那21英寸的铝制轮毂造型,真像一朵盛开的花瓣。轮毂大小也能看出一点市场策略。过去我也算——估算一下,大众可能觉得,豪华点的轮圈更能讨好年轻人,毕竟花瓣的造型看起来力量感强,也不失时尚。顺带一提,车身尺寸对于中国市场来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长4161mm,宽1839mm,高1588mm。对比同级别,整体偏大一些,可能是出于空间即安全感的想法。实话说,这车如果放在城市里,也会遇到停车困难的问题吧?你怎么看?司机们,在市区找车位感觉挑战大不大?
车内空间,设计师还真用心了。以绿洲为灵感,融入不少纯色布料,再加上点绿植元素,反而让我觉得如同走进一个小型的室内花园。那种放松感,确实让人觉得更舒服。还记得有个朋友在修车厂跟我说——你别看这内饰,我觉着比国产那些一股子塑料味的强多了。对比同价位,像特斯拉Model Y什么的,我觉得ID. CROSS在舒适度上差不了多少,但确实做工更偏向日常耐用。
动力方面,我特意查了,它的最高输出是155kW(大概211马力),还算是挺有火力的。对了,续航最大420公里,WLTP数据虽然相对保守,但这个水平对于周末出游基本够用。更别说它还能拖拽1200kg的小拖车,不管是想拉个摩托还是小型房车,基本都能应付。你还记得我之前跟你提过的那个国内市场的轻拖车热世面吗?其实还真有挺多朋友开始考虑这个问题,老司机说:用车动力足,拖拽也不掉链子。这点的确比我预想的更有实际操作中的底气。
说实话,这车给我一个感觉它未来可能不会真能便宜到你想象,尤其是在材料和工艺上。大众一贯的品质控还是挺讲究的,毕竟,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品质不差点钱都白花。而且还得考虑供应链的问题——这车用的电池,是不是还是依赖几个大厂?有传闻说,国产供应商还没完全追上技术,但我觉得未来两三年一定会逐步改善。
自己心里在琢磨:如果这车未来入市,价格会不会比预期的贵点?毕竟,从动辄200km续航、20多万起步,虽然比国产车强,但价格敏感的年轻买家,未必买账。估算一下,这车大概起步价在18-22万之间,还是得看市场反应。你觉得,它的缺点在哪里?我先说——它的竞争对手太多,像吉利、长城,甚至某些合资的新能源SUV,手里都捏着性价比的牌。大众要突出差异化,也不是那么容易。
其实我一直觉得,汽车的文化差异也挺关键。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国产车虽然性价比行得通,但谈到品牌信任还是差那么点意思。那群年轻人更看重那些生活方式的元素,比如设计、体验,或者是朋友圈里炫耀的模样。这也是我一直在想:未来ID. CROSS如果真能量产,能不能用生活场景,建立一个潮流标志。反正我觉得,设计师在造型上下了不少功夫,就是不知道,放到市场上能不能打动真正的消费者。
卖车这回事吧,总还是个体验+认知的游戏。你说的,除了性能、空间,就是感受。我刚才在相册里翻了两张ID. CROSS的设计手稿,发现设计团队其实花了不少心思处理那些细节,就像我日常用手机拍摄时,注意的那些光影与轮廓。这些细节,可能在市场上不那么密集,但对懂的人的话,反而能多一些惊喜。
不过说到底呢,很多事情都还没开始成型。未来能不能真火,我估计还得看三方面:一是市场反应,二是价格策略,三是供应链稳定性。还记得那位修车工说过一句话:电动车,关键还是‘耐用’和‘谁最会讲故事’。这段先按下不表,好奇你怎么看:在你看来,这车的最大潜在杀手锏会是什么?
计划2026年亮相,距离现在也不过两年时间。市场能不能给它机会,还真不好说。毕竟,车不光是个交通工具,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示。我在想,要是gap能做点差异化的配件或定制,搞点年轻化推送,是不是也能在激烈竞争中占点便宜?毕竟,未来的车市,谁还不结合年轻心理做点文章?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