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主算了笔账发现:9.98万的比亚迪秦PLUS,正在让那些12万买轩逸的人开始怀疑人生
上个月小区停车场,碰见开了三年轩逸的张哥。他盯着我那台秦PLUS看了半天,突然问:“你一个月油费多少?”我说大概一百多块电费,他脸都绿了——他自己每月光油钱就得一千二。更扎心的是,当初他那台轩逸落地12万,我这台连购置税都省了,还能直接上绿牌。
这事儿要从去年说起。比亚迪把秦PLUS DM-i冠军版的价格压到9.98万,当时很多人觉得是噱头。开了快一年下来,我发现这车的门道全藏在日常使用里。
它跟传统混动车确实不太一样。平时在城里开,基本就是台电车的感觉。那台1.5L发动机更像个备用电源,只有跑长途或者电量快耗尽时才会介入。我试过几次把电用光了继续开,百公里油耗也就4升出头,这数据放在燃油车里已经算省了。
认识个跑网约车的师傅,去年3月换的这车。他给我看过他的账本:每天跑180到200公里,充一次电够用两天,每月电费两百来块。以前那台凯美瑞虽然也省油,但一个月怎么也得一千五六的油钱。半年省下的钱,够他交一年保险还有富余。
车子开起来挺安静的。头一次坐朋友这车时,起步那会儿我还以为熄火了呢。电机驱动本来就没啥声音,等发动机启动时声音也不算吵,比那些1.5L自然吸气的日系车舒服多了。尤其早高峰堵在路上,别的车发动机哒哒响,这车安安静静的,心情都好不少。
后悬架用的扭力梁,这点确实被人说过。但实话实说,家用车后排坐得舒服才是关键。那个纯平的地板,三个成年人挤一排脚都有地方放。后备箱也够深,上次帮朋友搬家,塞了六七个纸箱还有空间。
刀片电池这东西,当初比亚迪拿钢针扎着演示的时候,我也觉得有点夸张。但这两年新闻看下来,各种追尾、侧撞的事故不少,好像确实没见过秦PLUS因为电池起火的报道。我媳妇之前还担心电池安全,现在也不提这茬了。
配置给得还算实在。就算最便宜那款,该有的大屏、语音控制、手机钥匙都配齐了。虽说操作逻辑没手机那么顺手,但日常导航、听歌够用。高配那几款还有360影像和自适应巡航,这价位能给到这些,多少有点意思。
最近发现个现象:小区里新添的车,十台里有三四台都是这个绿牌。以前那些开日系车的老邻居,聊天时多少都会提一句油价又涨了。现在大家见面,话题基本都是充电桩好不好用、续航够不够。
燃油车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了。轩逸、朗逸这些老对手,价格差不太多,但油耗摆在那儿,配置也少得可怜。关键在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光拍个牌照就得七八万甚至十来万,这笔账怎么算怎么不划算。
当然也有顾虑。新能源车保值率确实是硬伤,虽说秦PLUS在同类车里算稳的,但跟燃油车比还是差一截。买之前得想清楚,是准备开个六七年,还是两三年就想换新的。
去年这车能卖出四十多万台,原因大概就这么直接:便宜、省钱、能上绿牌。那些技术参数和专业术语,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都比不上“每月少花一千块”来得实在。
前两天又碰见张哥,他说考虑换车了。问他换啥,他说还没定,但肯定不会再买纯燃油的了。我笑了笑没说话——其实答案早就写在停车场那一排排绿牌上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