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朋友开着家用车跑高速,胎压只有2.2bar。 遇到结冰路段变道时,车辆突然甩尾,幸亏他反应快才没出事。 后来检查发现,轮胎已经有轻微鼓包。
这个惊险瞬间源于被忽略的胎压问题。
车门B柱上的黑色铭牌写着“冷态胎压”。 这个数值是车辆制造商经过上万次测试得出的安全值。 冷态指车辆静置3小时以上,或行驶不超过1公里时的状态。
气温每下降10℃,胎压会自动降低0.1-0.2bar。 夏季设置的2.5bar胎压,到零下温度的冬天可能只剩2.2bar。
家用紧凑型轿车铭牌通常标注2.3bar。
冬季可以调到2.4-2.5bar,这个微调能弥补气温造成的胎压损失。 中型SUV的标注胎压常在2.4bar,满载时可调到2.5-2.6bar。
新能源汽车自重更大。 比亚迪海豚、特斯拉Model 3等车型,建议比铭牌标注高0.1bar。 电动车电池集中在底部,对轮胎支撑性要求更高。
有车主将胎压打到3.0bar,这是危险做法。
过高的胎压让轮胎接地面积变小,结冰路面刹车时容易抱死打滑。 胎压太高还会让轮胎中间过度磨损,缩短使用寿命。
胎压过低同样危险。 低于2.0bar时,高速行驶可能产生“驻波现象”。 轮胎侧壁无法及时回弹,温度急剧升高,爆胎风险增加3倍以上。
便携式胎压计价格几十元。 每周测量一次胎压,能在气温骤降后及时发现问题。 打气时间选在早上或晚上,避开中午高温时段。
前驱车的前轮承担转向和驱动。
前胎可以比后胎高0.1bar,保证更好的支撑性。 后驱车则相反,后胎稍高能避免加速时打滑。
雪地胎材质更软。
胎压可以比普通轮胎低0.1-0.2bar,这样能增加接地面积。 普通轮胎按这个标准调整会导致胎压不足。
轮胎品牌不同,胎压要求略有差异。 米其林轮胎偏软,胎压可以按铭牌上限调整。 固特异轮胎偏硬,胎压可以稍低一点。
胎压监测系统(TPMS)能及时预警。 间接式胎压监测存在误差,建议搭配便携式胎压计使用。 仪表盘显示胎压异常时,需要立即检查。
车辆负载决定胎压调整。 空载时按标准胎压下限,满载时适当提高0.1-0.2bar。 长途驾驶前必须检查胎压,左右轮胎气压差不应超过5kpa。
冬季轮胎花纹深度最好保持在4毫米以上。 低于这个数值会影响冰雪路面的抓地力。 胎压调整需要结合轮胎磨损状况综合考虑。
中午测量的胎压需要减去0.1-0.2bar。 热态胎压高于实际冷态值,按热态数值调整会导致胎压不准。 加油站的公用胎压计可能存在误差。
气温骤降后的第二天早晨应该检查胎压。 一夜之间胎压可能下降0.2bar以上。 这个疏忽会让冬季行车风险成倍增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