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换到了纯电,才发现这两者“真正的差别”

三年前那股增程热潮你还记得吗?当时身边好多朋友都说这是”最优解”——既有电动车的静谧平顺,又没有续航焦虑。我也是这么想的,直到去年把手里的理想ONE卖了,换成了一台续航700公里的纯电轿车。这半年下来,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纸面参数”和”真实体验”的差距。

增程车换到了纯电,才发现这两者“真正的差别”-有驾
图片

说到增程车,当初选它确实有道理。那会儿纯电车续航普遍四五百公里,冬天还要打个七折,我这种没有固定车位的”租房族”,确实被续航焦虑拿捏得死死的。增程车看起来完美解决了这个痛点——120公里纯电够日常通勤,跑长途有油箱兜底,听起来多香?

但用了两年才发现,增程车的纯电续航在实际使用中水分不小。官方标的120公里,冬天开暖风只能跑80多公里,夏天开空调也就100公里出头。结果每天上下班还是得算着电量,生怕半路馈电。

增程车换到了纯电,才发现这两者“真正的差别”-有驾
图片

最让我崩溃的是充电体验。增程车为了照顾成本,充电功率普遍不高,我那台车最大也就70kW,充个80%要一个多小时。

每次在充电站看着隔壁的纯电车40分钟就走人,心里那个酸啊。更别提馈电状态下的表现了,发动机一启动,整个车厢的NVH水平瞬间下降,那种”电动车的优雅”荡然无存。你说这和燃油车有啥区别?

增程车换到了纯电,才发现这两者“真正的差别”-有驾
图片

真正的转折点是去年试驾了几台新出的纯电轿车。续航动辄六七百公里,快充半小时能补个三四百公里,关键是那种纯粹的电驱体验——安静、平顺、动力响应贼快。

当场我就心动了,回家算了笔账,把增程车一卖,贴点钱上了台纯电。现在想想,当初的增程车更像是个”心理安慰剂”,实际用车体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增程车换到了纯电,才发现这两者“真正的差别”-有驾
图片

换到纯电半年多,最大的感受就是”心态变了”。以前开增程车,总是精打细算电量,生怕馈电状态下的高油耗;现在开纯电,反而没那么焦虑了。700公里的续航让我一周充一次电就够,而且现在的快充速度确实给力,吃个饭的功夫就能补满。

更重要的是,纯电车的OTA升级、智能座舱这些功能体验,确实比增程车更纯粹、更流畅。毕竟少了套发动机系统,工程师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

增程车换到了纯电,才发现这两者“真正的差别”-有驾
图片

当然,纯电也不是完美的。冬天续航衰减还是客观存在的,高速工况下的能耗也比城市通勤高不少。但对比增程车那种”四不像”的感觉,我还是更偏爱纯电的”专一”。

说白了,增程车是个过渡产品,在纯电技术不够成熟的时候给用户一个选择。但现在纯电车的续航和充电都上来了,增程车的存在意义就有点尴尬了。

增程车换到了纯电,才发现这两者“真正的差别”-有驾
图片

聊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了,那现在还有必要选增程车吗?我觉得还是看具体需求。如果你是那种一年要跑好几次长途、家里又装不了充电桩的用户,增程车确实还有价值。

但如果主要是城市通勤,偶尔周末短途自驾,现在的纯电车绝对是更好的选择。毕竟用车这事儿,体验大于参数,纯粹大于复杂。

从增程到纯电这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悟是: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在特定时间节点下的最优解。现在回头看,增程车确实帮很多人完成了从燃油到电动的过渡,但随着纯电技术的成熟,这个过渡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短。你觉得呢?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