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测试路段,总有一种诡异的安静。全副武装的宝马7系谍照车驶过,前脸裹得严严实实,只留出那两个缩小的新鼻孔,像医院楼下袋口收紧的垃圾袋——一副“我虽然瘦了,但还在挣扎”的姿态。距离上一次铺天盖地的全网吐槽,已经过了好几季,《宝马鼻孔能藏一只小狗》成了车圈顶流段子。但这回,中网面积终于缩小,轮廓回归人类审美,设计师们仿佛在呼吸:终于不用在发布会被记者问,你们这是要做吸尘器吗?
细看“新渲染图”,鼻孔的确收敛了,轮廓平实了,宝马好像终于接受了“中年收腹裤”这回事。只是,大灯的操作让人止不住嘴角抽搐:本来嘛,7系的灯是大眼袋笑,岳云鹏既视感;现在一刀切成一线天,李荣浩都要申请肖像权。眯眯眼设计意图很明显——营造杀气、锋利,但这七系的天命是装稳重:结果反而,像我连续熬夜写刑侦报告三天三夜后去照镜子,眼神里是狠劲没错,可更多的还是疲惫。宝马设计师估计也懂这种生理现实:你想让人怕你,别人只觉得你病了。
车尾部分四舍五入还是老样子。尾灯轮廓小幅调整,下包围动刀雕琢,像体检报告上那行“建议定期随访”。动力层面还是祖传配方:国内市场99%是3.0T直六加48V轻混,平顺、安稳,一切正常。海外给富人预留了4.4T V8,你买不着——就当它是菜单上的龙虾面,点着开心就好。底盘依然是宝马的信仰,调校没得说,可在这个时代,信仰的票价越来越贵,愿意买单的人越来越少。
作为调查过不少交通事故的人,能理解这种“改一点,不敢全改”的尴尬决策逻辑。宝马7系市场位置太特殊——上不沾天,下不接地,边上自己还养着个电动i7旗舰。电气化大潮汹涌,传统燃油旗舰像退休干部被迫出席新会议,不来吧,被说消极怠工;来了吧,身份过于复杂:用户到底想要情怀,想要仪式,还是想要一部彻头彻尾的新物种?答案没有绝对,只能靠市场慢慢发酵。于是这回宝马7系的“微整形”,本质是给老车主一个台阶,“看,我真不是嫌你土”;至于新用户——那谁还敢保证他们不是去夜店找气氛的?
说到气氛,不得不服奔驰的灵活。奔驰S级的中期改款直接把格栅玩成霓虹流星雨,灯厂奥迪都开始沉默,心里想着研发部是不是该裁员。宝马反观自己,依然在计较鼻孔直径,是不是“原厂精修”,这对比让人忍不住自嘲:有时候车企的自尊就像警察的通宵笔录,外人理解不了,自己反复琢磨数字有没有写错,殊不知新一代用户早把问题归类成“你能不能让我发朋友圈用起来更有排面”。
豪华车市场是个博弈场,每家都在为“身份感”下注。奔驰输了操控赢了气氛,宝马在驾驶乐趣上坚持自我,但在现在的中国消费语境,豪华感早不只是马力和转向:后排屏幕够大,氛围灯够新,杯架够多,甚至得有一键变成移动夜店的本事。7系还在纠结驾驶座的回馈做得如何,老板们却只想后排安静跳个广场舞。
其实,这场设计改款的自嘲就像我当时办案写现场勘查报告,谁都盼着能多讲点“人性复杂”,但领导只看一行总结:“现场无直接证据。”宝马改小了鼻孔,还眯了眼睛,细节处理肯定做过无数论证,够专业了。但结果是,有些情怀只有老车主能领会,新车迷们可能一句“这灯都眨瞎了吧”就把你创意全咔掉。说到底,市场是个残酷法官,审美又是集体口味轮盘,宝马再怎么追求细节,“克制”有时候只是无奈的自我保护。
照例黑色幽默一把。豪华品牌总被提问“你打算改点啥”,宝马和奔驰就像两个在饭局上互相推盘子的主:一个拼鼻孔收缩,另一个灯光摇滚,谁才是正餐,谁只是点心,其实谁也没底儿。车圈嘴仗背后,是对“身份焦虑”的集体表演。7系的这次改款,被我看作是中年微整形:褶皱淡了点,气场犹在,能不能赢回老用户,能不能让新用户驻足,完全比的是心理博弈。
说到底,这场“眯眯眼大战鼻孔肥瘦”的审美拔河,只能用一句刑侦现场的格言收尾:表面现象不等于动机本身。宝马收了鼻孔、眯了眼,奔驰灯光舞动,奥迪一边观战,用户到底会不会买账?如果你是当事老板,选车时到底更看重什么?到底是需要宝马的“驶控信仰”,还是奔驰的“后排光与影”,还是一脚电门干脆上新能源?
沉默留在最后。也许,下次看到新7系路试,不要急着问“灯为啥窄了”,不如想想:我们买一台车,到底是想让人看到我,还是想自己看见世界?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能各自判断——正如每一次案发现场,真正的线索,往往藏在没说出口的角落。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