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ine这家法国品牌最近又搞了个比较狠的动作——限量110台的A110 R Ultime。听上去挺小众,毕竟110台,跟绝版手表差不多量级。这车搭的是1.8升涡轮增压中置发动机,标出了252千瓦的最大功率和340牛·米的峰值扭矩,体感上动力没问题,你别看它小,0-100加速3.8秒,放到同价位跑车里属于相当快的行列。车重只有1100公斤,这数字很关键,Alpine的轻量化思想又被包装了。
我问了圈里的一个调校师傅,他说:这车轻就是好玩,推背感直接,但得看这个轻量化是怎么做的,有时候光抠重量反而会牺牲耐用性,厂里一般是拼接碳纤维和铝合金,成本猛增也难保证一致性。这限量车型多半是给熟客玩的。他的话让我回想起我之前拆过几台普通A110,发现它们底盘结构其实挺复杂,轻量没牺牲刚性,那个工艺流程得费多少心思啊。
说到轻量化,真不是简单的把排气管换钛合金那么粗暴。大家都知道系统供应链里,单靠一个工厂拼碳纤维就撑不起整个批量,必须有几级供应商配合,而这家供应商往往要配套好几家汽车品牌,这就像你做饭原材料不是自己种,得等菜贩统一发货,偶尔一个品种缺货,整个菜单就得改。Alpine这样的细分跑车品牌,供应链短板会明显影响交付节奏。
据我估算,A110 R Ultime的售价265000欧元(差不多204万人民币)放在豪华跑车市场,虽然比911基础款贵些,但像法拉利或保时捷高性能版本,这价位就是入门级,体现了法国跑车的稀缺和品牌调性。对比国内市场上的宝马M4,M4动力稍强,售价却低出不少,但你得想,Alpine这车的中置布局和轻量设计,M4基本上是量产肌肉车,操控范儿上差别大。我一个认识的车友试驾后说,这车拐弯时候轻快得像骑自行车,不像M4那种坦克一样闷头猛冲。
就研发流程来说,我以前有机会混迹过一家合资车企(真的是混,只是带饭打工那种),研发流程繁琐且不完全理性,设计师和工程师常常在车间互掐。Alpine这类,研发周期短,团队多半精干,反而可能激发创造力。比如这车的底盘调校,据说他们在阿尔卑斯山区反复跑了上千圈,调歪了多少避震器硬度没人说,估计成团的技师们得累坏了。
小跑题一下,想起前两天跟维修师傅聊天,他说:这种限量跑车,别光看动力数据,维修成本疯涨更可怕,一个排气阀门换起来都要吓尿。维修师傅的话让我有点担心,别光盯着跑车好开,后期养车确实有点头疼。这车具体的保值率我没找到数据,估算最多也就是50%-60%区间,毕竟限量够稀缺,但服务网点比大众保时捷少,用户会不会有点无助。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A110 R Ultime为了轻量化还把车内空调系统微调,取舍了某些舒适配置,说起来有点耗神,但这是明智的取舍。其实待机功率降低了,散热效率也跟着调整,整体车重硬是降了20公斤,比普通版轻了一大截。你说但有人问了,不装空调真能卖这个价?我想这车买家基本都爱开车爽,热个夏天被汗淋淋多少能忍。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你觉得追求极致轻量化和性能,和普通用户买车的舒适便利哪个更重要?毕竟市区堵车、不停启停,这种超跑的极限参数能不能实打实派上用场?感觉有点像高考状元和普通学生的努力方向,一个玩极致,一个玩实用。
说回供应链,那些高端材料供应商往往不止供应给汽车,还覆盖航空、军工,这就滋生一个怪事:比如疫情期间,航空业复苏慢导致钛合金供应紧张,汽车用料会被迫延后。没细想过,这车限量很可能也跟材料供应窥见家底有关,其实短期翻仓库多些料,长期积累就没那么容易。每个车企的备料策略各不同,Alpine估计不会搞大库存。
讲到渠道,Alpine本身渠道不算大,欧洲主要在法国和德国重点推,销量小众。我朋友最近在法国买这车,销售员直接说有钱就抢,没钱就看别家,很直白。这种直白我倒觉得挺真诚。相比国内那些加价抢购的日系车,这种限量跑车少人抢,反倒让买家舒坦些。
临场小计算了一下,按265000欧元算,折合成百公里成本(含油耗、保养、折旧不过于复杂)大概是五块钱人民币每公里,开个周末小跑一个月,单是保养油费就要几千块人民币,不是一般人动手买来玩玩就行的活。
这让我怀疑,究竟有多少人买Alpine是玩极致性能的铁粉,多是炫富还是技术迷?驾驶的是不是就为了那种我买到了这台极限版本的自豪感?(这段先按下不表)
不知道你怎么看,普通车主和狂热跑车迷在现实中差别究竟在哪?毕竟,这样的限量版,能不能真正经得住时间和市场考验?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