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全球年销577万辆的日产如日中天,如今半年亏2000亿日元陷入危机,连总部大楼都难保未来能否逆转局势令人担忧

曾经全球年销577万辆的日产如日中天,如今半年亏2000亿日元陷入危机,连总部大楼都难保未来能否逆转局势令人担忧

我还记得大概去年那个时候,日产的广告打得特别猛。广告语是日产引领未来,营销团队做了不少轰炸式的推广。那时,日产在全球范围的销量还算稳定,虽然没有丰田那么稳,但也能苦苦支撑。可没想到,短短一年时间,事情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曾经全球年销577万辆的日产如日中天,如今半年亏2000亿日元陷入危机,连总部大楼都难保未来能否逆转局势令人担忧-有驾

其实以我在行业里的从业经验来看,这次日产的滑坡真不是偶然。供应链的中断、研发投入不足、渠道管理逐渐跟不上形势,每个环节都像踩在泥里。日产的车卖得越来越难看,老款车型的售后服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更别说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我刚才翻了下笔记,2023年前六个月里,汽车行业的客户满意度明显下降,尤其是本田、丰田、甚至一些国产品牌,抢占了不少份额。这就让我想,日产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产品设计太保守?这其实是个大问题。

你会不会觉得,日产的危机其实和它自身的研发理念有关系?我觉得,日产一直走成本优先路线太久了。研发投入多少,直接关系到车的科技感和耐用性。像丰田那样,资金每年拿出至少5%的收入投向新技术研发,日产呢?估算大概只有2-3%,甚至还要考虑高管那几百万的薪水。这个差距,积累起来就像走钢丝,稍微一偏就摔了。

曾经全球年销577万辆的日产如日中天,如今半年亏2000亿日元陷入危机,连总部大楼都难保未来能否逆转局势令人担忧-有驾

供应链也不全是日产自己能控制的。去年上半年因为疫情,零部件供应严重不足。我的一个修理工朋友还说,修整车变成拼装游戏了,很多车型零件都要等一个月。你说这车还能卖得好么?很多车企都在抱怨供应链博弈激烈,但像日产这样,把焦点全压在成本削减上,可能会冬天里折磨自己。因为买车的消费者不理解行业琐碎的供应链,他们只关心用车体验稳不稳定。

我还记得我有个朋友,他去年买了一辆逍客,觉得开着挺平稳,但他还抱怨了一句:老觉得油耗有点高。这个细节挺有意思,我觉得,虽然日产宣传新能源,但这车的油耗实际表现赶不上更年轻的竞争对手。日系车在油耗和NVH(车内静音)表现上还挺拿得出手,但在新能源这个新战场,显得有点跟不上节奏。对比同价位的国产品牌,比如吉利的几款新能源,续航和充电速度都更有互联网范。

说到这里,难免要扯一点,其实我一直觉得,日产的市场地位,像是用一根绳子绑得挺紧的,但那绳子慢慢变软了。以前在海外市场,日产靠坚韧耐用的形象,也算是老牌中坚。可是动不动就有亏损、裁员、关厂的新闻传出来,觉得很难想象它还能维持多久。甚至有人说,剩下的时间也不超过一年——这个估算来自于财务数据的一点看法。你会不会觉得,财务数据像个显微镜,一点点放大,发现故事早就写在里面了?

曾经全球年销577万辆的日产如日中天,如今半年亏2000亿日元陷入危机,连总部大楼都难保未来能否逆转局势令人担忧-有驾

再说这个半死不活的总部大楼,价格也一路跳水。其实早在去年,一些行业分析师就开始猜测,完了,这栋大楼大概以后要卖掉开发商住楼。你见过,厂家把市值压到原来的不到一半,还在大力自救,是不是已经走投无路了?我后来想,卖掉总部大楼也许是个解困,反正短期内,融资还能堪堪维持点形象。

这个时候,日产还打算反败为胜。他们公布了个看涨计划:在中国市场再投100亿研发,2027年前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这消息让我有点摇摆不定,心想,这是喝汤还是喝毒药?新能源的确是但要是真的能启动起来,能吃下丰田、比亚迪的蛋糕么?这得拼多大勇气。毕竟,新能源车型的成本更高,研发投入也是巨款,但市场还没有完全统一标准,说不定明年就会漂移到另一辆车道上。

曾经全球年销577万辆的日产如日中天,如今半年亏2000亿日元陷入危机,连总部大楼都难保未来能否逆转局势令人担忧-有驾

这里我还得自我更正一下。刚才说日产靠成本削减过活,其实可能有点偏颇。实际上,日系车的韧性也有它的优势,比如整车品质、耐用性、二手车残值比国产车高不少。只是,面对行业转型,它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慢了点。毕竟,谁都不愿意输掉未来。

这个故事,到底能不能翻盘?我也不太清楚。日产的管理层会不会突然觉醒,像小时候做拼图一样,把碎片拼成完整的?还是说,他们已经在等死?不管怎么说,汽车市场变化太快,没有谁能永远站在风口。你觉得,未来新能源热潮里,日产还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吗?我其实挺好奇,它们那份还算特立独行的研发DNA,是否还能在新市场里找到突破口。

曾经全球年销577万辆的日产如日中天,如今半年亏2000亿日元陷入危机,连总部大楼都难保未来能否逆转局势令人担忧-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