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管理层日前与资本市场沟通,会上李想、马东辉、李铁和谢炎分别就公司经营及技术布局阐述了观点。马东辉谈到,明年理想将通过i6和i8两款车型,完善纯电矩阵,实现对中高端家庭用户的覆盖。这样,增程与纯电实现并行布局,并且矩阵层级已拓展,既丰富了产品结构,又提升了市场承载。以9月为例,i系列订单量在京沪及长三角区域均大幅提升,因此区域穿透效果明显增强。两款新车正处于产能爬坡和交付提速阶段,因此,公司自11月起引入双电池供应商模式,力求缓解产能瓶颈,预期明年初月产能有望升至2万辆。
现金流方面,李铁表示,三季度自由现金流下滑严重,达-89亿元,主因在于交付量下行和账期缩短,因此现金压力陡增。为保障流动性,理想全面响应监管要求,货款结算周期稳定在60天,并采用银票及电汇等方式付款。理想高度重视产业链合作,积极管控资金,维护经营安全。
谈及未来产品技术规划,李想指出,至2026年新品将搭载M100芯片的AI系统,这会推动汽车从被动工具转型为高频服务载体,进而带来使用场景与体验的本质提升。他还补充,AI能力的进化不可简单按照传统功能定义,因为一旦关键问题突破,带来的价值可以快到超出预期。因此,理想着眼于具身智能与汽车生态的深度融合,为下一个十年的技术迭代埋下伏笔。
对于三电自主研发话题,马东辉补充,公司已形成电驱动力、能效、体验、控制系统等多维度的自研闭环,覆盖了从碳化硅芯片、功率模块到BMS算法全链路。公司既有自产电机工厂,又推行外购+自研相结合的电池策略,且加速5C电芯产业化,布局更高安全标准和更快补能体验。与此理想持续迭代电控软件能力,使得动力调配、能量管理、发动机标定等流程实现全栈自主。通过深度自研,公司力求提升驾驶平顺性、降低能耗,并延长车型续航,为用户创造充电快、续航长的确定性价值。
面向当前产能挑战,马东辉坦言,由于部分零部件供应不及预期,导致部分订单用户被迫延迟提车。对此,理想正全力联动供应商提升效率,预计通过双供应策略,明年初生产进度将稳定,可以有效提升交付速率。
关于现金流动性变化,李铁再次说明,产销压力及账期变更共同压缩了三季度现金净流入。但供应链稳定性、现金安全和账期规范已经纳入工作重点,预期后续流动性将逐步改善。
针对置换补贴政策退坡和购置税调整,马东辉分析,行业逐步由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型。以购置税上调为例,年底包括理想在内的众多车企将面临需求前置,2026年首季则可能因基数透支出现销量下滑,形成阶段性波动。但看长远,公司预计新能源渗透持续提升,尤其高端市场有更大空间。理想策略上,一方面推“安心购车”防止补贴退坡损害用户利益,另一方面产品提前满足新规范,且计划800伏平台和5C电池在2026年全面落地,同时大规模建设超充网络。通过供应链本土化和技术持续升级,理想有信心穿越周期,稳固高端份额。
当被问及L系列的2026年迭代,马东辉透露,下一代L产品会减少SKU,简化供应体系,并且实现高配体验下沉。外观将继续传统设计风格,并加强豪华感,全系搭载超充技术,与现有电网协同,提高补能体验。理想还将充分发挥增程技术积淀,强化在该领域的竞争壁垒。
回顾MEGA召回事件,李铁解释,公司依据规定提前在三季度计提约11亿质保费用,核心目的是保障用户利益,优先生产电池用于召回补换,由此影响了部分新车交付计划。理想将持续公示召回进展,维护市场透明度。
VLA大模型方面,马东辉介绍,已于9月为Max车型全面推送。用户整体反馈积极,比如说纵向控制流畅、绕行能力增强、复杂路口表现提升。OTA升级将进一步提升感知和决策效率,年底还会适配新自研芯片并落地创新泊车和智能找桩等行业首创功能,逐步形成完整的智能驾驶生态圈。
自研芯片及操作系统开源进展方面,谢炎指出,理想聚焦AI系统整体高效运行,控制器与操作系统均由自研驱动,这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并有效控制了成本。为促进产业链协同,公司开放星环OS代码,并与上游下游伙伴共建生态,推动技术加速演化。另外,自研M100芯片进入系统测试阶段,预计明年商用,将拉高智能驾驶平台的性价比。展望未来,理想将进一步拓展自研边界,提高软硬一体创新能力,以彻底提升产品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