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数据刷屏了,说中国二手车市场库存规模已经飙到千万级别了,但成交量却没跟上节奏,交易率甚至不到四成。换句话说,市场上每十辆二手车,可能有六辆是原地“晒太阳”的。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一想到二手车市场的现状,脑海里就是车堆成山、灰尘满天飞的画面。更“辣眼睛”的是价格,你随便去转一圈就会发现,这些库存车的标价不光没跟着新车降价的势头走,反而死守高位,好像大家都在等着“天上掉金主”。2019年的卡罗拉,7万公里,报价6万?2017年的日产轩逸,内饰磨得看不出原样,5.2万?再瞅瞅新车价格,优惠完落地也就多两三万块。这不是明晃晃地劝人去买新车吗?这市场感觉简直是“自带玄学”。
但问题是,二手车商真不慌吗?库存压这么多,资金链能撑得住?为什么降价这么难?咱们得一步步拆开来看。
先看销量。过去几年,二手车市场确实有过高光时刻,年增长率动辄10%以上,疫情后甚至一度超过新车市场的增速。但是到了2023年,这股劲儿就明显弱了。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今年1-8月全国二手车交易量大概是1200多万辆,而同期新车销量已经冲到1800万辆以上。二手车跟新车销量的“剪刀差”正在拉大,这对一个被视为“红海市场”的行业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再看营收和利润。大部分二手车商其实是靠“薄利多销”活着,单车利润普遍在3%-5%左右,甚至更低。听起来还能接受,但别忘了,这里面不只是进价和出售价的差额,还得算上车检、维修、翻新、仓储、利息等各种成本。这么一摊开,稍微压货时间长点,利润可能直接归零甚至变负。再加上现在新车降价潮一波接一波,消费者心态越来越“佛系”,出手意愿直线下降。对于车商来说,库存越压越多,资金压力逐步“爆表”,但价格又不敢随便降,怕一降就真成了“亏本儿甩卖”。
这背后有几个原因。首先,二手车的成本结构跟新车不同。新车有厂家统一定价,车企可以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渠道管控来分摊成本,但二手车的采购完全是个“散装模式”。车商需要一点点收车,然后再根据市场行情定价。很多时候,这个“收车价”并不低,甚至因为竞争激烈,车商还得抬高收购价才能收上来车。比如有些车主卖车时会拿着新车的优惠价来抬杠:“我这车才开了3年,怎么着也得值个6成吧!”车商为了不失去货源,只能硬着头皮给高价,这就直接抬高了二手车的底价。
其次,市场上的二手车库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新鲜”。很多车商囤的车,其实是几年前高价收上来的。这类车如果现在降价卖,基本就是“割肉出清”。而且,车商也要考虑持有成本。库存车压得时间越久,贬值越厉害,加上仓储费用、融资成本,亏得只会更多。所以他们干脆选择“死扛”:宁可车放着灰,也不低价卖。对他们来说,与其现在割肉卖,不如赌一把未来行情回暖。
不过,死扛也不是长久之计。新车市场已经杀红了眼,尤其是新能源车企,价格战打得比谁都狠。传统车企的燃油车也被带着卷进来,优惠幅度动辄三五万。消费者的价格锚点一降再降,二手车自然就更难卖了。这种情况下,车商的算盘就显得有点“自欺欺人”。毕竟,市场的逻辑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价值和需求上,强扛高价只会让库存越压越多,资金压力越滚越大。
那么,是不是所有车商都在“佛系死扛”?其实也未必。有些大平台,比如优信、瓜子这种线上二手车商,已经开始尝试用“互联网打法”来破局,比如推出分期购车、质保服务,甚至直接参与到新车的置换环节,通过补贴鼓励车主把车卖给他们。这种模式虽然短期内看着赔钱,但核心逻辑是用“沉淀用户”的方式来换取市场份额。说白了,就是战略性亏损,为未来的盈利能力铺路。
再看传统的线下经销商,他们的策略就更谨慎了。目前很多中小型二手车商已经在缩减库存,甚至直接退出市场,把库存车转手卖给更大的平台。一些头部车商则在尝试“区域化运营”,通过专注本地市场来提升周转率和利润率。这种模式虽然没那么激进,但至少能保证自己不被拖垮。
所以,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二手车市场到底有没有救?看起来很吓人,但其实没那么绝望。压库存、死守高价,确实在短期内让市场看起来一片萧条,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一种行业自我调整的过程。当库存压力逼着车商重新审视价格策略,当新车价格战打到尾声,消费者重新找回对二手车的兴趣,市场自然会回归理性。
现在的关键,不是这些数据有多可怕,而是行业能否成功“熬过去”。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妨再等等,等到二手车商真正服软的那一天,说不定能捡个好便宜。至于车商们,得学会在被市场“毒打”之前,先自己动刀子止损。毕竟,车放着是贬值的,未来市场也未必会“涨回来”。与其死扛,不如早做调整,提前找准自己的定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