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电运行的舞台上,工作人员直接剪开了IRON机器人的小腿“皮肤”和“肌肉”,金属“骨骼”一览无余,机器人还在走猫步,何小鹏当场哽咽
这一下,把“机器人里头是不是有人”这事儿顶到了台前,也把所有质疑推到了拐点
先把线捋清楚
11月5日的科技日上,IRON用一种接近猫步的轻盈步态亮相,太像人了,所以网友怀疑里头有人
到了6号上午
何小鹏发布一镜到底的无剪辑视频,要求把机器人背后的拉链拉开,展示内部构造:背部晶格肌肉与控制器、肩部运输固定件、耳朵位置的麦克风阵列、手部谐波关节全都亮出来
可争议没有消失
有人继续追问“是不是AI剪辑”“是不是换了不同机器人”
直到6号晚,小鹏在X9超级增程发布会现场做了个“狠动作”,在IRON通电行走时剪开左小腿的覆盖件,内部是标准的机械结构,机器人不掉拍子,继续走完了那段猫步
这不是象征式“拆机”,而是在风险最大的状态下公开验证
何小鹏哽咽着说,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机器人是它自己”
这场“当众解剖”为什么引发那么大反差?
一方面是动作太拟人,人的直觉会本能拒绝超出经验的东西,另一方面,是所有关于新物种的信任感,都得靠一次次透明的演示换回来
老实讲
与其纠缠“里头有没有人”,不如盯住三件硬事——能力边界、安全冗余、量产成本
观众看得见的步态,只是门面;
看不见的,是工程系统与供应链的耐久战
小鹏方面给出了后续时间表:IRON计划在2026年实现规模量产,并明确将首发应用全固态电池,优先落地到商业场景
这句“全固态电池”,含金量不低,能量密度、安全性、体积都可能带来质变,但落地难度可想而知
小鹏汽车机器人副总裁米良川也补充了技术路线,团队以核心技术主线为牵引,长期规划向重点场景倾斜,目前使用的3D显示方案是公众接受度与技术实现的平衡点,后续还会持续优化人脸设计
市场的反应很真实
“辟谣”视频发出去后,小鹏汽车港股盘中直线拉升,11月6日收在89.4港元,市值约1704亿港元
资本看的是预期与兑现的节奏,今晚这刀下去,起码把“藏人”的疑云切开了一条缝
把镜头拉远,行业这两天也很热闹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人形机器人分论坛刚谈了发展与应用,优必选中标自贡项目的设备采购,金额1.59亿元,Walker系列今年累计订单已突破8亿元
制造端也在加速
越疆与蓝思科技合作,蓝思计划明年采购1000台具身机器人
算力侧同样忙碌
字节跳动的火山引擎在招“具身智能操作算法资深专家”,月薪开到了9.5万到12万元
这是一条完整链条在动
数据面也在刷新认知
到11月4日,融资净买入超1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已有15只,胜宏科技、宁德时代、北方稀土等在前列
盈利质量也在改善
今年前三季度,20只概念股净利润超过5亿元且同比稳定增长,其中部分企业净利增幅翻倍
更关键的是节奏判断
开源证券预计2026年国产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增长10倍,行业首次进入万台级规模制造阶段
他们还放了个更长的锚
未来5到10年,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车后的下一代通用平台
监管与一线玩家的判断也在聚拢
工信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新一代超级终端,将加快布局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产业侧的乐观不是空喊
宇树科技有高管认为当下相当于“ChatGPT发布前”的前夜,能以约80%的成功率完成语音或文字指令任务,已经是突破
落地时间表也逐渐清晰
优必选判断2到3年能在工业场景做更复杂操作,3到5年进入商业服务,8到10年走向家庭
有人把拐点画得更具体
乐聚智能预计2026年会出现单一企业在工业领域交付过万台的情况,批量化使用将迎来转折
当然,前方也不是一路坦途
特斯拉的Optimus今年就踩了不少坑,手部与前臂精细操作难、关节电机发热、续航不足、搬运效率低等问题叠加,传出暂停2025年数千台量产计划,还遇到员工被机器人击中引发的诉讼
这不是幸灾乐祸
而是提醒所有人,量产前最后一公里最难,纸面参数与工厂工况之间有百道关要过
另一边
Figure发布的Figure03走的是“为量产而设计”的路子,模具化生产、供应链整合、自建制造中心,首期年产能1.2万台,四年规划10万台,这给了行业另一种可落地的范式
如果说特斯拉把想象力拉满
Figure的价值在于把“怎么做便宜、做快、做稳定”讲清楚
再把视角切回今晚的舞台
灯光很亮,人却安静
刀口划开的那一刻,空气像是被按了暂停键,等到机器人迈开下一步,许多人松了口气
这是一场关于信任的公开课
一次真诚的演示,确实能抵得住一阵质疑,但只有稳定、可复制的表现,才能抵得住每一天的质疑
在工程世界里
情绪是热的,产品必须是冷的
IRON此刻已经赢下了“敢不敢当众拆”的舆论战,接下来要面对的是“能不能按期交付、用得久用得好”的硬战
对普通人来说
机器人走得像人,只是“哇”的一声;
能安全、稳定、便宜地在工厂、仓库、医院、商场里干活,才是“噢,真的来了”
如果全固态电池真能按计划上车
能源与安全天花板会被再推高一层,但系统集成、软件栈、传感与执行的一致性仍是长期功课
这场“通电解剖”把真假争议按下了暂停键,却也按下了产业竞速的快进键
对企业,对行业,对所有期待“下一代通用平台”的人来说
接下来的两年,是最难也最关键的两年
愿所有的“质疑”
都能被一次次更笨拙也更实在的验证化解
愿每一次“哽咽”
最终都能换来一个“交付如期、性能如常”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