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来了,日产把总部楼以45亿卖给了中国资本,这件事够醒目,却比你想的还要复杂,下面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别走开。
2024年11月6日,消息传出,日产要把全球总部卖了,买家是由敏实集团主导、并有KKR参与的财团,成交价约45亿元人民币,日产采取售后回租的方式,卖了楼还继续租着用,表面体面,骨子里是缺钱。
日产在2024财年亏损严重,净亏损6709亿日元,同比从上一财年的盈利4266亿日元转成巨额赤字,营业利润暴跌87.7%,营业利润率只剩0.6%,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12.2%,全球销量也降了2.8%,只有北美靠新车勉强增长3.3%,而且公司预计2025财年还会继续亏损2750亿日元。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卖楼传闻,早在2024年5月就有媒体报道日产计划出售总部大楼,为的是缓解财务压力,这次采用的是售后回租,说明是短期资金周转的无奈选择,同时也要保留全球总部的运作与面子,办公室不搬,现金先到手。
为了自救,日产推出了“Re:Nissan”经营重建计划,目标在2027年前关闭7家工厂,裁员约2万人,全球产能压到250万辆,这是一刀切的缩减式求生,裁员和减产的节奏很快,意味着短期内成本会大幅下降,但也带来组织与产能再布局的痛苦。
在中国市场,日产动作也频繁,11月初在进博会上宣布成立日产进出口(广州)有限公司,这是外资车企在中国设立的首家合资整车进出口公司,意图把在中国开发或生产的车型反向出口到全球,像N7和Frontier Pro PHEV这样的产品,有望借中国供应链和研发能力支撑日产的全球布局。
买家敏实集团并非只会付钱的路人,1992年成立的敏实是中国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客户覆盖全球约80%的主流车企,业务从饰条到结构件再到新能源电池盒,年产值过百亿,早已进入全球采购体系,敏实参与出资并与KKR联手买下日产总部,带有象征意义,显示中国零部件企业开始更主动地介入国际汽车产业环节。
这次交易的结构是财团主导、敏实为主要出资方并承担产业链背景支持,KKR提供金融运作经验,交易既是金融资本运作,也是产业资本的一次向上突破,买楼不是简单的资产配置,而是产业话语权在悄然发生位移,买家把钱放在日本巨头的心脏地带,信号足够强烈。
日产卖楼并非孤立事件,全球汽车行业正被电动化和智能化推进出新秩序,传统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压力显著,三菱基本退出中国,本田和丰田在华销量承压,而中国品牌如比亚迪、蔚来、理想正在迅速扩张市场份额,这些变化给日系巨头造成实实在在的冲击。
从经营面看,日产在产品上还有北美的小幅增长,说明并非全盘皆输,于是公司一边裁员减产一边寻求新的融资和合作路径,这次卖楼+回租加上在华设立进出口公司,是典型的边割肉边寻找回血途径的操作。
敏实拿下总部大楼,会引起外界对未来关系的各种猜测,敏实既是供应商也是资本参与者,未来是否会与日产在零部件供应、研发合作、甚至合资项目上有更深的联动,都值得关注,成交背后有产业链联结的现实可能性。
售后回租表明日产短期不会放弃总部运作,也不打算立刻改变企业文化和管理流程,现金入账可以缓解燃眉之急,但长期靠卖楼救命不是长久之计,公司还要靠产品力提升和新市场策略来回血。
敏实背书的财团参与收购,也让这笔交易不仅仅是买卖,而像是一种象征性行动,中国制造从被动被采购到能够主动进入对方核心资产的阶段性表现,这件事在商业层面有意义,也在心理层面带来震动。
时间线上,2024年5月媒体曝出首次售楼信息,2024年11月6日消息公开确认交易,2024财年(日本财年数据)亏损公布的时间在2024财年内并披露了对2025财年的亏损预期,这一系列节点串成了日产财务压力到出售总部的大致路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