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只要一提到买车,新能源这个词是绕不开的。
特别是那种既能用电又能用油的插电混动车和增程式汽车,凭借着“可油可电、没有里程焦虑”的优势,成了很多家庭在选车时的热门选项。
各大汽车厂商的宣传也是铺天盖地,其中最能吸引人眼球的,恐怕就是那个越来越惊人的“综合续航里程”,动不动就宣称达到一千五、甚至两千公里。
这个数字听上去确实非常厉害,似乎一下子就解决了困扰电动车多年的续航难题,让开车出远门变得和燃油车一样轻松。
但是,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在我们准备掏出真金白银之前,真的有必要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被厂商大书特书的“综合续航里程”,对我们的日常用车生活,到底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我们买这种车,真正应该关注的核心指标,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个所谓的“综合续航”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其实说白了,它就是一个简单的加法题,就是把车辆满油状态下能跑的里程,和满电状态下能跑的里程,两个数字直接相加得出的一个理论最大值。
为了让这个总数看起来特别亮眼,一些车企就走上了一条“捷径”,那就是不断地给汽车安装更大的油箱。
有的车型为了凑出两千公里的续航,油箱容积甚至做到了六七十升,这比很多硬派越野车的油箱还要大。
这样一来,综合续航的数字自然就上去了,宣传起来也特别有噱头。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辆车的内部空间是有限的,油箱做得这么大,必然会挤占其他部件的空间,首当其冲的就是电池。
结果就是,消费者看到的是一个惊人的续航数据,以为自己买到了一台技术先进的新能源汽车,可实际上,到手的可能是一台本质上更偏向燃油车的“大油箱车”。
它虽然挂着绿牌,但其设计思路的核心,依然是依赖燃油,电池和电机反而更像是一个辅助系统。
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一种营销上的数字游戏,它巧妙地利用了消费者对里程焦虑的恐惧心理,却可能偏离了用户购买新能源车的初衷。
那么,用户的初衷是什么?
我们不妨把目光从厂商的宣传海报上移开,回到真实的生活场景里。
对于绝大多数购买了插电混动或增程式汽车的车主来说,他们的日常用车习惯是怎样的?
大量的用户反馈和数据都指向了一个非常一致的答案:那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用纯电模式行驶。
这背后的原因非常现实,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经济成本的巨大差异。
现在居民用电的价格,尤其是在夜间波谷时段,一度电可能只要三四毛钱,就算是在外面的公共充电桩充电,平均下来每度电的成本也就一块多钱。
按照一台混动车百公里耗电十五度来计算,跑一百公里的电费开销大约在十块到二十块钱之间。
而使用汽油呢?
如今的油价大家心里都有数,加满一箱油动辄几百块。
同样是跑一百公里,就算油耗控制得再好,也要五六十块钱的成本。
一个是吃“家常便饭”的开销,一个是下“高档馆子”的消费,日积月累下来,这笔账谁都会算。
当车主习惯了用电带来的低成本出行后,再去加油站面对那个不断跳动的计价器,心里难免会觉得不划算。
第二点,则是驾驶体验上的天壤之别。
电动机驱动车辆时带来的那种安静、平顺和瞬间响应的加速感,是传统内燃机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模拟的。
车辆启动时悄无声息,在城市里走走停停时如丝般顺滑,这种高级的驾乘体验,是很多人爱上电动驾驶的重要原因。
然而,一旦电池电量耗尽,发动机或增程器被迫启动介入工作时,这种美好的体验就会被瞬间打破。
特别是增程式汽车,增程器启动时产生的噪音和振动,对很多已经习惯了静谧的乘客来说,会感觉非常突兀和烦扰,仿佛车子的档次瞬间就降低了。
正是因为这种在成本和体验上的鲜明对比,才让“多用电、少用油”成为了绝大多数混动车主的共同选择。
燃油,更多时候是扮演着一个“后备方案”的角色,用于偶尔的长途旅行或者无法及时充电的紧急情况,而不是日常出行的主力。
明白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和使用习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市场上的产品,就能更容易地分辨出哪些是真正贴合用户需求的好产品。
在早些年,市面上的一些插电混动车型,其产品设计思路就存在明显的偏差。
它们的纯电续航里程非常短,标称五六十公里,实际在开空调或暖风的情况下,可能连四十公里都跑不到。
这点续航对于很多人的日常通勤来说都捉襟见肘,可能刚到单位就需要充电。
更关键的是,它们往往只支持非常慢的交流充电,充满一次电需要七八个小时。
对于家里没有固定充电桩的用户来说,这块电池几乎就成了摆设,每天开着它上下班,就相当于背着几百公斤的“死重”在跑,油耗甚至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还要高。
这样的产品,显然没有抓住用户的核心痛点。
所幸的是,中国的汽车品牌们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迅速作出了调整。
以比亚迪、理想、深蓝等为代表的品牌,率先提出了“大电池、小油箱”的产品理念,开始将设计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以电为主”的思路上来。
比如,理想汽车就判断增程式的未来是增加电池容量、减小油箱;问界汽车的调查也显示,其用户超过九成的行驶里程都是由纯电完成的。
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新一代的混动车型在产品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像比亚迪最新发布的秦L和海豹06 DM-i,其纯电续航里程起步就是80公里,高配版更是达到了120公里。
而像深蓝S7这样的增程式车型,纯电续航甚至做到了200公里。
这个续航水平,对于绝大多数城市用户而言,已经足以覆盖三四天甚至一个星期的日常通勤,真正做到了让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把它当作一台纯电动车来使用。
与此同时,它们的油箱容积也回归到了一个理性的水平,四五十升左右,既减轻了车身重量,也完全足够应对一次长途旅行的需求。
这种“以电为主,以油为辅”的设计,才是真正从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出发的解决方案。
因此,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在选择可油可电的混动车型时,是时候抛开那些看似诱人的“满油满电综合续航”宣传了。
那个数字更多是厂商为了营销而制造的噱头,与我们日常的用车幸福感关系不大。
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也是唯一能决定你未来用车体验和成本的核心指标,就是车辆的“纯电续航里程”。
这个数字越长,意味着你能在越大的范围内享受到电驱动带来的经济、安静、平顺的优势;这个数字越长,意味着你被发动机噪音打扰的机会越少,去加油站的次数也越少。
记住这一点,在选车时牢牢盯住纯电续航,你就能买到一台真正适合自己、用起来舒心又省钱的好车,避免为那些华而不实的营销数字买单而后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