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杀入网约车市场!加州每英里仅1.02美元,动态定价太狠了

最近,关于特斯拉的一条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消息说,特斯拉在美国加州的湾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硅谷所在地,正式推出了它的网约车服务。

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它的价格,宣传说动态定价下,每英里(大约1.6公里)的收费最低能到1.02美元。

这个消息听起来确实很劲爆,但很多人心里也犯嘀咕:特斯拉不是一直在说要搞“Robotaxi”,也就是完全不用人开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吗?

特斯拉杀入网约车市场!加州每英里仅1.02美元,动态定价太狠了-有驾

怎么到了加州,这个听起来科技感十足的项目,就变成了一个听着普普通通的“网约车”了?

而且,这个价格也太便宜了,特斯拉这是不想赚钱,来做慈善了吗?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今天就来把这个事情掰开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特斯拉在加州的服务不叫“无人驾驶出租车”,而要被定义成“网约车”。

这其实不是特斯拉自己想这么叫,而是被当地的规定给“逼”的。

加州这个地方,虽然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但正因为它处在科技浪潮的最前沿,所以它对新技术的监管也格外严格,特别是像自动驾驶这种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的技术。

加州的公用事业委员会(CPUC),这个机构就相当于我们这里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早就给所有想在加州搞自动驾驶载客的公司立下了规矩。

规矩很明确:你可以用你的车来接送乘客,但前提是车里必须坐着一个能随时接管车辆的人类驾驶员。

而且,只要你的车是在自动驾驶模式下运行,你就不能向乘客收取费用。

这个规定一出来,特斯拉的“Robotaxi”梦想在加州就得暂时放一放了。

因为按照这个规定,它就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

所以,我们现在从网上看到的那些湾区用户乘坐特斯拉的视频里,都能清楚地看到,驾驶位上始终坐着一个人。

这个人我们一般叫他“安全员”,他的任务不是开车,而是在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出现判断失误或者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立刻伸手接管方向盘和刹车,确保行车安全。

既然有司机在,那从法律性质上来说,它就不能算是无人驾驶出租车,只能被归类为网约车。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听起来很高科技的项目,到了加州就得换个“马甲”的原因,这完全是为了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

既然有这么多限制,又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劲,非要在加州这个地方推出服务呢?

难道真的是为了跟优步(Uber)这些老牌网约车公司抢生意吗?

如果我们只看到这一点,那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特斯拉的这步棋,眼光放得非常长远,它现在所做的一切,根本就不是为了眼前的这点车费收入,而是一场为了未来的大规模“实战演练”。

特斯拉杀入网约车市场!加州每英里仅1.02美元,动态定价太狠了-有驾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人工智能想要学会开车,就像一个学生要学习一样,光靠在模拟器里练习是不够的,必须得到真实的、复杂的环境里去实践。

特斯拉之前在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也推出了类似的服务,但奥斯汀的道路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车少路宽,好比是给AI做的“基础练习题”。

而加州湾区则完全是另一个级别,这里有旧金山那种闻名世界的大陡坡和密密麻麻的街道,有硅谷核心区拥堵的交通,还有各种各样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人和车辆。

可以说,湾区的路况,就是一本自动驾驶领域的“高难度习题集”。

特斯拉把它的车队投放到这里,让它们每天在最复杂的真实路况里跑,每一次转弯、每一次避让、每一次紧急刹车,对于车辆搭载的FSD(全自动驾驶)系统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车上坐着的安全员,就像一个“随车教练”,在AI“学员”犯错的时候及时纠正。

所有这些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都会被源源不断地传回特斯拉的服务器,用来训练和改进它的算法。

所以,特斯拉现在不是在运营一个网约车公司,而是在运营一个全球最顶尖的“自动驾驶驾校”。

它用这种方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最低的成本,获取了最宝贵的真实世界数据。

这笔投入,对于它未来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来说,价值远远超过了眼前的这点亏损。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它的定价策略,就豁然开朗了。

每英里1.02美元,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数据显示,在美国坐传统的出租车,平均每英里的费用是3美元左右,用优步这样的网约车,也要差不多2美元。

特斯拉直接把价格打到了对手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有位用户分享了他的真实体验,他坐了11次车,总共跑了将近90公里,花了254分钟,最后总费用才56.83美元。

这个价格,在美国的出行成本里,简直就像是“白菜价”。

特斯拉为什么要这么做?

目的非常明确。

第一,是为了吸引足够多的用户来“参与测试”。

要想收集海量的数据,就必须得有足够多的人来坐车,让车辆跑遍城市的各个角落,经历各种时段和天气。

特斯拉杀入网约车市场!加州每英里仅1.02美元,动态定价太狠了-有驾

用这种极具诱惑力的低价,可以迅速吸引大量的内部员工、测试志愿者甚至普通市民来体验。

大家一看,坐一次高科技的特斯拉,比自己开车或者坐公交车还便宜,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一来,特斯拉的数据收集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第二,这是在提前培养用户习惯,教育市场。

它在用今天的低价,向所有人传递一个信息:未来的自动驾驶出行,将会是极其方便和便宜的。

当人们慢慢习惯了这种出行方式,等到未来某一天,技术成熟了,法律也允许了,特斯拉把安全员一撤,价格稍微上调一点,它就已经拥有了一个庞大而忠实的用户群体。

这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打法,用前期的投入和亏损,去赌一个无比巨大的未来市场。

看到特斯拉在美国的这一系列操作,我们作为中国人,也不禁会思考,这对我们国家的自动驾驶发展有什么样的启示。

特斯拉走的,是典型的“单车智能”路线。

它的核心理念是,把所有的技术都集成在车本身上,让每一辆车都拥有像人一样聪明的“眼睛”(摄像头)和“大脑”(芯片和算法),依靠车辆自己的能力去感知和决策。

这是一条技术上非常酷炫,但实现难度也极高的路线。

而我们中国,在发展自动驾驶上,走的是一条更具特色的“车路协同”的道路。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不只强调车要智能,我们还强调路也要变得智能。

通过在道路上铺设传感器、在路口安装高清摄像头和雷达,再利用我们领先的5G通信技术,让车、路、云端平台之间能够实时地进行信息交互。

这样一来,车不仅能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还能提前从路上获取信息,比如前方几百米处有交通事故,或者下一个路口即将变红灯,甚至哪个地方的路面有结冰。

这两条技术路线,就像是两种不同的发展哲学。

特斯拉的“单车智能”好比是培养一个武功高强的独行侠,追求个体能力的极限。

而中国的“车路协同”则更像是打造一个协同作战的现代化军团,不仅士兵本身素质过硬,还有天上的卫星、地面的指挥中心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援,用整个系统的强大来弥补个体可能存在的视野盲区和判断失误。

从安全性和可靠性上来说,车路协同显然提供了一个更强的安全冗余。

我们国家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基建狂魔”,为实现“车路协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特斯拉还在依靠人类安全员,在一个个复杂的街区艰难地积累数据时,我们的“智慧公路”或许已经能为路上的每一辆车提供“上帝视角”般的辅助。

这场关乎未来出行方式的全球竞赛,大幕才刚刚拉开,中国的智慧和方案,无疑在这场竞赛中占据了非常有利的位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