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亏损11亿,MEGA召回敲响安全警钟

2025年11月26日,理想汽车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数字令人警醒:营收274亿元,同比下降36.2%;净亏损6.24亿元,由去年同期盈利28亿元转为大幅亏损。更引人关注的是,交付量同比下滑近四成,仅9.32万辆。这一颓势,直指一个关键事件——10月31日,理想宣布召回11,411辆MEGA车型,原因看似微小却极为致命: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

这不仅是一次产品缺陷的修正,更揭开了新能源汽车安全链条中最脆弱的一环。

冷却液,通常被认为是汽车“降温”的普通液体,但在电动车上,它的角色远比想象中重要。理想MEGA的动力电池采用铝合金液冷板,通过循环冷却液为高密度电芯散热。一旦冷却液中防腐蚀添加剂不足,pH值失衡,就会在铝板表面形成电化学腐蚀,产生微孔。这些微小的破损最终导致冷却液渗漏。而乙二醇基的冷却液具有导电性,一旦接触高压电芯正负极,便可能引发短路,瞬间释放巨大热量。

这个过程如同点燃一根引信:局部短路使温度迅速升高,触发电芯内部正极材料分解、电解液燃烧、隔膜熔毁等一系列放热反应,形成“热失控”连锁反应。实验显示,仅200微升冷却液渗漏,10分钟内就能让电池包温度飙升600℃。更危险的是,热量会在相邻电芯间快速蔓延,形成“热扩散”,最终可能导致整车起火。

理想并非首家面临此类问题的车企。过去几年,多起电动车自燃事故追根溯源,都与热管理系统失效有关。但此次事件特殊之处在于,问题出在冷却液这一“辅助系统”上。传统认知中,电池安全主要依赖电芯材料、BMS(电池管理系统)和结构防护。然而,理想MEGA的案例表明,哪怕是一个看似边缘的部件,也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突破口。

行业对此早有警觉。2023年10月,中国正式实施首个电动汽车专用冷却液国家标准(GB/T 29743-2013),明确要求冷却液对铝合金部件具备强防腐能力。此前,不少车企沿用燃油车标准,测试周期短、要求宽松,难以应对电动车长达十年以上的使用环境。理想MEGA使用的铝合金冷却板虽轻量化优势明显,但耐蚀性远不如不锈钢或陶瓷涂层方案。数据显示,其腐蚀速率可达不锈钢材料的8至10倍。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产品节奏与安全验证的冲突。为抢占市场,部分车企压缩研发周期,将原本需数年的零部件耐久测试缩短至几个月。理想MEGA从发布到交付仅数月时间,尽管公司称已完成48小时加速腐蚀测试,但真实道路环境中的冷热交替、湿度变化、冷却液老化等因素,难以在短期内充分暴露。工信部即将于2026年7月实施的新国标,已新增“300次快充后不起火”等严苛测试,正是对此类隐患的回应。

此次召回直接导致理想第三季度损失约11.13亿元,占亏损总额近七成。但金钱代价之外,公众对品牌信任的冲击更为深远。尽管理想董事长李想强调,纯电新车型i8和i6订单已超10万辆,且其自研VLA大模型用户渗透率居行业前列,试图传递战略信心,但消费者更关心的是:我的车是否真的安全?

对于普通车主而言,电池热失控虽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后果不可承受。目前多数车企依赖BMS进行温度监控和预警,理想也宣称其系统可提前4小时识别异常。然而,监测不等于干预。当系统检测到风险时,是否能自动切断高压电路、启动灭火装置或强制限功率运行?目前多数车辆仍需人工介入,存在响应延迟。

未来安全防线必须从“被动监测”转向“主动防御”。参考航空与轨道交通系统,电动车也应建立多级冗余机制:在冷却系统出现渗漏迹象时,自动启动隔离程序;在电芯温差超过阈值时,强制降功率或停车;甚至配备微型灭火装置,抑制初期热扩散。同时,车企应加强对二级供应商的材料管控,确保缓蚀剂等关键成分足量稳定。

理想MEGA的召回,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它提醒整个行业,在追求续航、快充和智能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工程的可靠性。一辆电动车的安全,不仅取决于最亮眼的技术,更系于每一个看不见的接口、每一滴流动的液体。当产业竞争从“比谁跑得快”转向“比谁走得稳”,真正的长期主义才刚刚开始。

可以预见,随着新国标落地和消费者安全意识提升,类似事件或将推动行业整体升级。那些曾被忽视的细节,终将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