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不是PPT了,广汽全固态真量产,燃油车最后的遮羞布没了

那一刻,服务区里只有风声。

这是一个周五的傍晚,你如果把日历翻回几年前,这个时间的京沪高速充电站应该是战场。

甚至不用几年前,就是上个月,为了争抢一根充电枪大打出手的视频还能冲上热搜。

但现在,如果你站在广州车展外面的广场上,看着祁宏钟那张掩饰不住倦意却又在此刻异常亢奋的脸,你就能明白这沉默背后的巨雷。

就在几天前的2025年11月22日,广汽的那条产线转动了,它不像那种庞大的金属怪兽发出轰鸣,但吐出来的东西足以把燃油车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扯下来。

全固态电池,量产了。

这不仅是一个技术名词的胜利,这是悬在所有传统车企头顶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的声音。

你还能清晰地记起就在三四年前,有人信誓旦旦地说这东西是骗局,是永远还要再等五年的童话。

终于不是PPT了,广汽全固态真量产,燃油车最后的遮羞布没了-有驾

001

我们总是高估一年的变化,却低估十年的变革,但这次的变化连十个月都没给对手留。

当冯兴亚站在讲台上复盘那个名为广汽埃安实验室里的无数个不眠之夜时,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历史的分水岭。

那不是什么PPT造车,那是实打实的、哪怕是用刀刺穿也依然稳定输出电流的黑色方块。

60安时,这个数字对于普通人来说冷冰冰毫无意义,但在电池工程师的耳朵里这就是集结号。

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就是前几年,很多所谓的固态电池只能做到手机电池那么大,根本没法塞进车底盘去驱动两吨重的钢铁猛兽。

现在的局势彻底变了,一旦这种大容量电池走下产线,那个名为续航焦虑的幽灵就该被送进博物馆。

终于不是PPT了,广汽全固态真量产,燃油车最后的遮羞布没了-有驾

这种冲击感甚至比你第一次摸到智能手机时还要强烈。

想想看吧,过去的那些液态锂电池,就像是一个个装满易燃液体的肚子,稍有不慎就是一场不可控的热失控灾难。

为了伺候这些脆弱的液体,工程师们给电池穿上了厚重的防弹衣,加了各种热管理系统,车越来越重,实际能跑的里程却被这种死重吃掉了一半。

而广汽这次把液体全抽干了,那种无论怎么穿刺、怎么挤压都不冒烟不起火的特性,让你甚至敢把电池直接当座椅垫子坐。

更要命的是能量密度,400瓦时每公斤,这是一个让燃油车绝望的数字,意味着同样大小的电池包,以前跑500公里已经是极限,现在起步就是1000公里。

从北京一脚油门踩到南京不用停车,这在过去是只属于油箱的特权,现在却变成了电动车的标配。

终于不是PPT了,广汽全固态真量产,燃油车最后的遮羞布没了-有驾

002

我们得把时间轴拨得再乱一点,去看看这背后的博弈。

如果说电解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是物理形态的变化,那制造工艺的改变就是一场外科手术式的革命。

你得去想象一下传统电池厂的样子,巨大的涂布机,漫长的烘干隧道,挥发性溶剂刺鼻的味道,还有那天价的能耗。

那是过去几十年的旧世界。

而广汽在负极上玩了一手干法工艺,这才是那个真正让华尔街分析师和主机厂老板们睡不着觉的杀招。

终于不是PPT了,广汽全固态真量产,燃油车最后的遮羞布没了-有驾

直接把原浆、涂布、滚压三合一,不需要像调浆糊一样去混合溶剂,也不需要用巨大的烤箱去把溶剂烘干。

这就像是你原本做面包需要和面、发酵、烘烤几个小时,现在突然有人发明了一种方法,直接把面粉一压就变成了面包。

史刘嵘提到这个细节时眼里的光是藏不住的,这省下的不仅是时间和设备,更是把电极的面容量上限强行拉高了50%以上。

那些微小的锂离子在更紧密的结构里穿梭,哪怕是在零下30度的漠河,固态电解质依然能保持活性,这彻底击碎了电动车不过山海关的魔咒。

你想想以前的电解液,一到冬天就变得像糖浆一样粘稠,离子游不动,车也就趴窝了。

但固态电解质这东西耐热耐寒,它可以从零下几度扛到几百度的地狱温差。

这意味着以后的电动车,不需要那些复杂得像迷宫一样的液冷散热系统,删繁就简,成本的下降空间大得吓人。

003

但这里有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必须面对,就是钱。

终于不是PPT了,广汽全固态真量产,燃油车最后的遮羞布没了-有驾

所有的技术狂欢最后都要在这个字面前冷静下来。

即便到了2025年年底,虽然广汽宣布了量产,但这个量产前面的定语是小批量。

你现在如果去问价钱,大概率会得到一个让你把刚掏出来的钱包缩回去的数字。

那个成本的鸿沟现在还横在那里。

现在的全固态电池,如果你要算细账,每一瓦时的成本还在2块钱甚至5块钱的高位上飘着,而隔壁的液态电池已经被打到了5毛钱以下。

这是一个五倍到十倍的价差。

你可以简单算笔账,给一辆车配个80度电的电池包,光是电池就要二三十万,这甚至比很多整车还要贵。

终于不是PPT了,广汽全固态真量产,燃油车最后的遮羞布没了-有驾

有人调侃这是买电池送车,一点也不夸张。

这就像早期的等离子电视或者第一代大哥大,技术虽然是屠龙技,但能买单的只有极少数人。

材料成本是个大坑,尤其是那个关键的固态电解质,无论是硫化物还是氧化物,高纯度原材料的供应链还没彻底铺开,这里面的稀有金属比如说锂、锆,价格稍微波动一下就是成本地震。

万钢之前那番泼冷水的话是有道理的,产业链还没准备好去承接这场海啸。

所以接下来的剧本很清楚,2026年你能看到的搭载这玩意儿的车,一定是那些售价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昊铂或者仰望系列。

普通的老百姓想开上全固态,得等到那些昂贵的生产设备折旧摊完,得等到上游那些卖矿的、卖化工原料的把产能拉满。

004

然而竞争对手不会给你慢慢降本的时间。

你往东看,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可能正坐在办公室里盯着这几天的热搜皱眉。

几个月前他还半是警告半是预言地说固态电池没那么快,转眼间他就必须得加速。

他手里那张牌是2027年小批量,2030年大干一场,并且他把技术成熟度划分了那个著名的9级标准,时刻提醒着市场现在的固态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半固态。

这话里有防御的成分,也有技术的傲慢。

东风也没闲着,拿着350瓦时每公斤的成绩单也要在这个赌桌上下一注,目标直指1000公里续航。

再把视野拉到国际,丰田那个喊了多年的狼来了的故事现在变得尴尬无比。

日本人起大早赶晚集,专利申请了一堆,那面技术专利墙高得吓人,但在量产落地的临门一脚上总是软绵绵的。

现在看着中国车企真要把产线跑起来了,这种战略焦虑感是可以想象的。

这早就不是单纯的一块电池的争夺,这是决定谁能在下一个十年定义汽车心脏的话语权之战。

韩国的LG,美国的那些初创公司,每一个人都在赌自己的技术路线才是终局,谁要是选错了电解质的配方,谁可能就直接倒在了黎明前。

005

这不仅仅是关于车的故事,这是关于我们生活节奏被重新编码的预言。

当充电十分钟真的能跑四五百公里的时候,它摧毁的是一种长久以来建立在燃油车基础上的时间观念。

我们习惯了进加油站几分钟走人,所以我们无法忍受充电一小时。

而固态电池的4C甚至6C倍率充电,就是把这种差异抹平到生理感知不可察觉的地步。

到时候你的那台车不再是一个伺候不起的大爷。

它更像是一个永远精力充沛的伙伴。

3000次以上的循环寿命,你算算一年跑两万公里,这车你能开到报废电池都不带衰减的。

现在的二手电车不值钱,核心原因就是大家都怕接盘一个电池不行了的废铁,换块电池比买车还贵。

全固态一旦普及,电动车的保值率逻辑会彻底重写,甚至可能因为这种电池的稀缺性和耐用性,二手车市场会出现从未见过的倒挂现象。

那一天的到来比想象中要快,也许就在2027年或者2028年的某个清晨,你打开叫车软件,接单的是一辆已经在路上跑了60万公里却依然生龙活虎的老车,司机甚至都不记得上次长时间停车充电是什么时候。

广汽今天迈出的这一小步,确实是在给那个燃油时代的棺材板钉上最后一颗钉子。

这颗钉子现在还很贵,金子做的,但只要它被钉下去了,那个口子就再也合不上了。

信息来源:

广汽集团官方发布的2025年车展新闻发布会实录及全固态电池产线投产公告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近期动力电池行业峰会上的公开演讲内容及PPT材料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的主旨报告

行业咨询机构关于2025年固态电池原材料成本分析及市场价格监测周报

丰田汽车全球官网发布的2027固态电池战略规划简报

东风汽车固态电池项目公开的技术参数披露文件

2024-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及技术路线年度分析报告

广汽埃安技术中心关于干法电极工艺的科普解析视频资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