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两轮车一场从地面到生态的全新较量
我们很容易达成一个共识,就是电动两轮车行业早已不是那个简单拼价钱和开门店的年代了,现在的竞争变得更深,更复杂,因为它不仅关乎产品与渠道,还包含技术、生态,和全球化布局,由此可见,真正的较量,已经转向多维度战场,而不再局限于“谁家店多”“谁价格低”,我想说,电动两轮车行业需要的,不光是速度,更是一种整体的智慧。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先给大家一个新角度,今天无论是台铃、雅迪、还是爱玛,他们不只是造车卖车那么简单,还在重构整个用车的生态,跟着,细分赛道内的新势力,比如九号、小牛,这些新品牌做的,其实是把用户体验,科技创新,甚至生活方式,都拉进赛道,无论是充电技术换代,还是智能骑行新玩法,都在改变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你前几年,台铃从潮汕小作坊一路做到行业前三,又开始冲击港股上市,这路径其实说明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资本市场早已成为电动两轮车企业的必争之地,上市不仅是喊一嗓子“融资升级”那么简单,更像是一张进入下半场的新门票,上市后,你就有更多的钱做产能、搞技术、冲智能,甚至可以大胆“出海”找更大市场,而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电动两轮车的“增长极”已经从国内走向国外。
数据其实很能说明问题,根据GMI Insights的数据,2024年全球电动两轮车的市场规模已高达749亿美元,预计未来十年还能每年保持8.7%的复合增长率,仅仅中国市场,已经有4.2亿辆电动两轮车,基本是三个人就有一辆,这还是官方数据,由此,目前已经不再是“谁进场谁吃肉”的时代,留给新品牌和新业务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竞争也越来越卷。
你会发现,市场饱和表象之下,还有新的机会在涌现,比如外卖骑手,外卖群体突破750万,83.3%用电动车,这还只是美团一个平台的数据,行业观察显示,外卖用车有专属车型和运营需求,比如车电分离、定制电池和远程监控,这些功能正在从附加值变成刚需,既然如此,电动两轮车厂就必须做更细分的创新,比如专为骑手优化的长续航与安全设计,而非只是重复造车。
这里台铃在长续航技术上,通过云动力系统和筋斗云平台,六次刷吉尼斯纪录,这无疑是技术壁垒,同时也是在细分市场的品牌“标签”,但如果你认为技术只为运动员或快递员服务,那可能就太片面了,因为,类似九号和小牛把智能与设计美学融入产品,打造的新生活方式,已经深度吸引了年轻人和城市上班族,电动两轮车正在成为“生活场景解锁器”,而不只是交通工具。
你可能会问,这样卷竞争,还有钱可赚吗?毛利率已经成为隐隐的“天花板”,2024年雅迪电动车毛利率只有15.2%,反而新品牌九号,可以做到21.1%,尽管他们售价更高,但也出现了“高价低利”的行业特性,由此可见,便宜货的时代走远了,光靠卖量拼不过毛利,品牌、技术、服务成为新的利润支点,因此,谁能把用户留在自己的生态圈里,谁就能笑到最后。
进一步说,C端个人用户的购车需求趋于稳定了,B端商用市场成了新蓝海,不仅爱玛、新推子品牌马赫主抓外卖和租赁市场,甚至雅迪、台铃也发布了商用定制产品,比如便于运维的“雅迪大圣”和台铃“飓风超能二代”,你会发现,这不是单纯换个款式那么简单,而是围绕场景化深耕,包括车队管理、远程监控及售后生态一体化服务体系,而这正是下半场上分的关键。
说到“出海”,其实这个趋势很容易理解,国内市场卷到天花板,品牌们自然要把眼光投向广阔的海外,比如台铃,并不是最近才出海,2010年开始就做OEM代工,依赖渠道商出口,2019年后才逐步转为海外自有品牌,并且在肯尼亚、乌干达、菲律宾和泰国试点“本地化运营”,你如今他们提出“5年5倍增长”计划,这说明电动两轮车的国际化还远未到达顶峰,只是中国品牌要把市场份额做大,仍得接受海外准入高门槛、合规要求严苛的挑战,比如欧美主流市场,至今仍只占几家领军企业不到10%的总营收。
现实也没你想得那么简单,海外拓展并非一帆风顺,一个本土化运营的案例值得提,比如印度有家本地新创公司Ola Electric,他们不仅做自己的品牌,还和当地政策深度结合,比如2019年承诺要在三年内完成1万辆电动两轮车的交付,这种速度和政策捆绑,逼得国外品牌不得不改打法,比如台铃、雅迪,要么用本地合资,要么跟代理商密切合作,否则,很难撕开市场口子,接下来的比拼更是“资源整合力+文化适应力”的双重考验。
归根结底,电动两轮车行业不再只是制造业的淘金场,而是真正迈入生态竞争和全球智造时代,因此,企业要想胜出,既要懂数据与技术,也得玩转用户生态,还得善于驾驭跨国格局,既能深耕商用,又要能持续扩张出海,这个赛道最大的变量会在哪里?又有谁能率先从生态大潮里突围而出,成为全球科技和中国智造的新标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