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柳汽回应乘龙卡车对撞测试,戳破非常规测试的安全幻象

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在发布其首款纯电SUV理想i8时,一段与重卡连环撞击的测试视频瞬间引爆了舆论场。视频中,理想i8“毫发无损”地傲立于世,而作为“陪衬”的乘龙卡车却上演了一出“四轮弹起,驾驶室与后货箱分离,几乎倒在前车窗上”的惊悚大戏。这戏剧性的画面,瞬间将公众的目光聚焦于乘龙卡车的质量,甚至引发了“卡车质量堪忧”的集体质疑。然而,当网友扒出被刻意打码的卡车品牌正是乘龙时,这场“安全秀”的性质,便从产品力展示迅速转向了商业伦理的拷问。
东风柳汽回应乘龙卡车碰撞测试,展示超级碰撞测试场景

理想汽车迅速回应,声称测试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执行,旨在模拟真实交通场景,且自身未作任何指定。中国汽研也出面背书,强调测试过程符合标准,卡车为全新车辆。然而,7月31日,乘龙卡车所属的东风柳汽发布严正声明,直指理想汽车的视频构成“严重侵权”,超越了“正常商业竞争范畴”,不仅“严重误导和损害公众知情权”,更对东风柳汽的品牌及商业名誉造成“巨大负面影响”,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及《民法典》。这场由一场“撞击”引发的商业争议,远非简单的口水仗,它深刻揭示了当前中国汽车市场过度“内卷”和“流量至上”营销模式所撕开的深层口子,以及其背后隐藏的法律与道德风险。

此次碰撞测试的“异常”结果,在业内激起了千层浪。乘龙卡车经销商的直言不讳,为这场争议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推测,视频中卡车驾驶室的“异常倾斜”,极有可能源于“驾驶室可能被处理,没有锁止”的状态。这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正常工况下,卡车驾驶室后方设有坚固的锁止连接,绝不应出现如此夸张的变形。这种推测,无疑将矛头直指测试车辆在碰撞前的“非标准状态”,暗示了测试可能存在的“特定设计”或“人为干预”。

更具杀伤力的是,碰撞测试工程师从专业力学角度的分析。他们指出,在“相对速度100公里/小时”的条件下,一辆8吨重的满载卡车“本身不足以腾空”。然而,如果“SUV车头精准楔入底盘下方(低撞击点)且卡车重心较高或悬架失效”,则完全可能通过杠杆作用将卡车撬至四轮离地。他们进一步解释,在“瞬间撞停”的极端条件下,巨大的动能释放足以导致“车头翻转,掰断锁扣并非难事”。这些专业解读,无疑为东风柳汽“自定义碰撞条件,特定设计非常规测试场景”的指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得理想汽车的营销行为,在“虚假宣传”的拷问下显得摇摇欲坠。
货车与小车碰撞测试现场,展示超级试验的重卡对撞测试。

从法律视角审视,理想汽车的营销行为已然在法律红线的边缘反复横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等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及其他经营者。若理想汽车通过“非常规测试场景”制造的视觉奇观,被认定为“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则构成不正当竞争。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明确禁止发布虚假广告,对商品或服务的性能、功能等作虚假表示。如果理想汽车的宣传视频存在刻意剪辑、隐瞒关键信息以夸大产品安全性、贬低竞争对手产品形象的行为,则可能被认定为虚假广告。更甚者,东风柳汽在声明中明确指出理想汽车的行为“对东风柳汽的品牌及商业名誉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这已涉嫌侵犯乘龙卡车的名誉权,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关于侵害名誉权的规定。这些法律风险,远超简单的商业纠纷范畴,对企业信誉构成致命打击。

中国汽车市场,正深陷过度“内卷”的泥潭,竞争已从产品和技术的硬实力较量,异化为无所不用其极的营销手段。此次“碰撞”事件,正是这种“流量至上”价值观下的一个典型缩影。部分车企为追求短期流量和市场关注,不惜制造话题、甚至突破商业道德和法律底线。这种恶性竞争不仅损害了被攻击企业的正当权益,更破坏了行业健康发展的生态,最终将透支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汽车安全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核心价值,其宣传应建立在科学、严谨、透明的基础之上,而非依赖夸张、片面的“奇观”来博取眼球。

要撕开中国车市“内卷”的这道口子,建立健康、公平的竞争秩序,行业必须回归理性,强化技术创新,而非沉溺于营销噱头。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汽车营销行为的规范,对虚假宣传、恶意贬损同业的行为严厉打击,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至关重要,应进一步完善测试标准和信息披露机制,确保测试结果的公信力,并对企业自定义的极端场景测试进行严格复核,避免其沦为营销“道具”。同时,消费者也应提升辨别能力,理性看待各类营销宣传,将目光聚焦于产品的实际性能和长期价值。一场碰撞,撞出了中国车市的浮躁与阵痛,也警示着所有参与者:流量的盛宴终将散场,唯有坚守安全与诚信,方能行稳致远,赢得真正的市场尊重与消费者信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