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光环下的瑕疵与反思!

从高位刹车灯晒脱落到 4.2 万挖孔机盖被指 “装饰”,小米汽车的光环正逐渐褪色。2025 年 9 月,小米汽车宣布召回 116,887 辆 SU7 标准版电动汽车,原因是 L2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识别或处置不足,可能增加碰撞风险。这一大规模召回事件,将小米汽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小米汽车:光环下的瑕疵与反思!-有驾

而这仅仅是小米汽车自上市以来面临的多重挑战中的一个缩影。从引发争议的 4.2 万元选装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到高位刹车灯被晒脱落,再到致命交通事故,小米汽车的品质管控正经历严峻考验。

01 安全危机:11 万辆大召回与致命事故敲响警钟

2025 年 9 月 19 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立即召回 2024 年 2 月 6 日至 2025 年 8 月 30 日期间生产的部分 SU7 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 116,887 辆。
小米汽车:光环下的瑕疵与反思!-有驾

召回原因是这些车辆在 L2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此次召回将通过 OTA 远程升级方式实施,车主需将车机系统升级至 Xiaomi HyperOS 1.10.0 版本。此次大规模召回让人回想起五个多月前那起震惊全国的悲剧。

小米汽车:光环下的瑕疵与反思!-有驾

2025 年 3 月 29 日晚,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辆碰撞后爆燃,造成三人死亡。根据小米公布的数据,从 NOA 系统发出风险提示 “请注意前方有障碍” 到车辆发生碰撞,间隔仅有约 2-4 秒,驾驶员接管时间严重不足。

02 诚信质疑:4.2 万元挖孔机盖被指 “装饰” 引发维权

2025 年 5 月,小米 SU7 Ultra 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成为舆论焦点。这款选装价高达 4.2 万元的部件,被质疑为 “空气动力学无效的智商税”。有车主提车后拆解发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下的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模一样,只多了一个支撑的塑料板。所谓的 “双风道高效导流” 碳纤维开孔,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

小米汽车:光环下的瑕疵与反思!-有驾

更令人质疑的是,有博主用鼓风机对着挖孔机盖吹风,盖在上面的纸巾毫无反应。小米官方曾宣称该部件 “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并强调其 “高效导流” 和 “辅助散热” 功能。面对舆论压力,小米汽车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问题致歉,并给出了补偿方案:未交付的订单可以进行改配,对已提车用户和锁单用户赠送 2 万积分(价值约 2000 元)。然而,消费者对这一方案并不满意。据一位准车主透露,他所在的维权群人数已达 300 人,不少消费者质疑其虚假宣传,要求退车或重新定车。

03 品质瑕疵:高位刹车灯晒脱落与大灯处变形

2025 年 8 月,一位小米 SU7 车主反映,自己购买仅两个多月的新车在地面停放两天后,后挡风玻璃上的刹车灯竟连同固定挂钩一起脱落。车主表示:“不是一两根小灯丝坏了,也不是灯壳裂了,就是整个后档玻璃上的高位刹车灯,连底座一块儿,从车里‘砰’地掉了。” 这对于一辆主打年轻人、智能科技范儿的车型来说,无疑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品质瑕疵。

小米汽车:光环下的瑕疵与反思!-有驾

对此,小米汽车客服表示将安排拖车将车辆运回检测,但无法提供代步车,仅提出维修时间超过 24 小时会提供每日 150 元的打车券作为补偿。这一处理方式引发了车主的不满。除了刹车灯问题,2025 年 5 月,多名小米 SU7 车主反映车辆大灯与翼子板接缝处出现鼓包、翘边现象。

小米汽车:光环下的瑕疵与反思!-有驾

浙江省消保委汽车专家指出,翘边主因是翼子板设计尺寸偏大,导致与车灯装配过紧,阳光暴晒后热胀冷缩产生缝隙。小米汽车回应称,经过排查,发现极小范围的小米 SU7,车辆保险杠在安装时因间隙调整不一致,边角位置尺寸膨胀释放空间不足,在经过阳光暴晒后可能会导致局部变形。

04 市场反应:从 “封神” 到遇冷,保值率崩盘加剧颓势

曾凭 SU7 Ultra 刷爆全网,2 小时售罄万台的小米汽车,如今深陷口碑与市场双重困境。小米汽车的光环正在快速褪色,从 “国产神车” 到争议不断,转折背后藏着多重隐忧。产品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小米汽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SU7 Ultra 主打 1500 匹马力、纽北赛道基因,却瞄准 50 万级市场 —— 这里的主流用户更看重豪华舒适与品牌沉淀,极致性能反而成为日常用车的 “负担”,与市场刚需严重脱节。

更令人担忧的是,保值率崩盘加剧了小米汽车的颓势。新车溢价 12 万的盛况仅维持三月,二手准新车价格骤降 15 万,落地即亏 6-7 万的现实,让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也寒了早期车主的心。小米创始人雷军通过个人微博公开回应近期状态时表示,“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并透露曾因情绪低落取消会议、暂停出差及社交媒体互动。

05 行业反思:新势力车企的成长阵痛与监管升级

小米汽车面临的问题并非个案,而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特别是新势力车企共同面临的挑战。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已引发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25 年 4 月,工信部和公安部相继发文规范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宣传和使用。工信部明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 “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小米汽车:光环下的瑕疵与反思!-有驾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则提醒消费者:“要警惕‘高阶智驾’陷阱,现阶段的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尽管相关车企智能驾驶系统命名存在差异,但技术特征均属于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规定的 L2 级标准,尚未取得 L3 级及以上等级认证。”
随着工信部新规的实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正从 “野蛮生长” 转向强监管时代。车企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构建高精度测试体系,优化软件算法以应对高危场景。

06 出路与展望:从道歉到实质性改进的长路

面对重重挑战,小米汽车需要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驱动,从流量思维回归产品思维。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小米汽车采取了部分补救措施。例如,对于大灯外框翘边问题,小米承诺提供免费的上门取送车和修复服务(时间约 1 小时内)。对于辅助驾驶系统的缺陷,则通过 OTA 升级进行优化。

但这些措施是否足够,还有待市场检验。从消费者角度看,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出现问题后的补救,更是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品质和可靠性。业内人士指出,小米汽车的危机本质是技术敬畏与流量思维的冲突。一直以来小米都主打出奇制胜,并且注重树立高性能的品牌形象,但可能是顺风局打多了,有些飘飘然,这才有了如今问题的集中爆发。

从 “封神” 到遇冷,小米汽车的经历揭示了造车行业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一辆车的研发和生产涉及数万个零部件、复杂的供应链管理和严格的安全标准,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小米汽车面临的困境也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缩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车企们不断推出新功能、新概念,但安全与品质始终是立足之本。对于小米汽车来说,能否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夯实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将决定其能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中走得更远。#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