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荆江大堤的隐患排查现场,一台探地雷达设备正沿着堤身缓慢移动,屏幕上实时跳动的彩色波形,清晰标注出堤体内部一处直径约1米的空洞——这处肉眼难辨的“心腹之患”,若遇汛期洪水极易引发管涌溃堤。从古代的“水则”测水位到如今的雷达探隐患,水利工程的安全守护手段不断升级,而探地雷达凭借“无损探测、精准定位、高效便捷”的核心优势,已成为水利工程从建设、运维到抢险的“标配利器”,为防洪抗旱、供水保障筑牢科技防线。
水利工程多与土壤、岩石、水体打交道,地下结构的隐蔽性、复杂性往往暗藏风险,探地雷达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穿透介质,利用不同物质的电磁反射差异生成图像,能精准“捕捉”到地下裂缝、空洞、渗漏通道等隐患。其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应用已深度细分,覆盖堤坝、水库、河道、灌区等核心场景,成为破解“地下隐患看不见、排查难、风险大”痛点的关键技术。
一、堤坝工程:筑牢防洪“生命线”的隐患探测器
堤坝是抵御洪水的第一道防线,其内部的裂缝、空洞、渗漏通道被称为“隐形杀手”。探地雷达在堤坝工程中的应用,贯穿新建勘察、日常运维、汛期抢险全流程,实现隐患的早发现、早处置。
1. 新建堤坝勘察:从源头规避风险
在堤坝新建或加固工程中,探地雷达主要用于地基勘察和堤身填筑质量检测。在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中,施工团队利用探地雷达对堤基进行全面扫描,成功识别出3处古河道遗留的沙层区域——这类沙层承载力不足,若直接作为堤基易引发不均匀沉降。基于探测结果,团队及时采用换填压实工艺处理,从源头避免了堤坝建成后的渗漏风险。在堤身填筑阶段,探地雷达可快速检测土方压实度,通过对比不同压实遍数的雷达图像,精准判断填筑质量薄弱区域,确保堤身“坚如磐石”。
波动实测案例:江苏某地水利工程防渗墙质量检测
2. 存量堤坝运维:精准定位“病灶”
对于运行多年的存量堤坝,长期受水流冲刷、土体老化影响,易形成内部隐患。在安徽淠史杭灌区的龙河口水库堤坝巡检中,探地雷达沿堤坝轴线进行密集探测,发现5处“低阻异常区”,进一步分析确认是雨水渗透形成的空洞和裂缝。运维团队据此制定“靶向注浆”方案,仅用15天就完成隐患治理,避免了隐患扩大引发的溃堤风险。与传统的人工钻探相比,探地雷达的探测效率提升10倍以上,且能实现“无开挖”检测,不会对堤身结构造成二次破坏。
3. 汛期应急抢险:快速锁定渗漏点
汛期堤坝渗漏、管涌等险情突发,精准定位隐患点是抢险的关键。2024年汛期,湖南洞庭湖某堤段出现管涌迹象,抢险团队紧急启用探地雷达,在半小时内就锁定了管涌源头——堤身内部一条长约3米的纵向裂缝,裂缝与堤外水体相通。基于探测结果,团队迅速采用沙袋围堵、反滤导渗等措施,成功控制险情。探地雷达的“快速响应能力”,为汛期抢险争取了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
二、水库工程:守护“大水缸”的安全哨兵
水库作为重要的水资源调控枢纽,其坝体结构安全、库区地质稳定直接关系到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探地雷达在水库工程中的应用,重点聚焦坝体病害、库区淤积、溢洪道隐患等核心环节。
1. 坝体结构病害检测
混凝土坝、土石坝的裂缝、溶蚀孔洞是常见病害,探地雷达能穿透坝体表层,精准探测内部病害。在江西万安水库混凝土坝检测中,探地雷达成功识别出坝体廊道外侧一处深达2米的溶蚀孔洞,该孔洞若继续发展可能影响坝体防渗性能。检测团队结合雷达图像制定修复方案,采用环氧砂浆填充孔洞,有效保障了坝体安全。对于土石坝,探地雷达还能检测坝体与岸坡结合部的渗漏通道,这类通道往往是水库渗漏的高发区域。
波动实测案例:湖北某水库堤坝渗漏探测
使用设备:BD-GPR-100单频探地雷达
探测现场:
探测数据:
2. 库区淤积与水下隐患探测
库区淤积会降低水库库容,影响水资源调控能力,而水下障碍物则可能威胁泄洪安全。在河南小浪底水库的淤积探测中,搭载探地雷达的测量船沿库区航道进行扫描,通过雷达图像精准计算出不同区域的淤积厚度,为水库清淤工程提供了精准的工程量数据。在广东飞来峡水库,探地雷达还探测出库区一处沉没的采砂船,该船位于溢洪道进口附近,若汛期泄洪可能引发水流紊乱,运维团队及时将其打捞清除,消除了安全隐患。
3. 溢洪道与输水隧洞检测
溢洪道和输水隧洞是水库的“咽喉”,其结构完好性直接影响泄洪和输水安全。在浙江新安江水库溢洪道检测中,探地雷达发现溢洪道底板存在多处横向裂缝,部分裂缝已发展至深层,若泄洪时受高速水流冲刷,可能导致底板淘空。基于探测结果,团队对裂缝进行灌浆处理,并增设加固钢筋,确保溢洪道在汛期能安全泄洪。在输水隧洞检测中,探地雷达可检测洞壁的剥落、渗漏情况,为隧洞日常维护提供依据。
三、河道与灌区工程:保障输水畅通的“管道医生”
河道是防洪排涝的通道,灌区是农业灌溉的命脉,探地雷达在这类工程中主要用于探测水下障碍物、渠道渗漏、堤岸隐患等,保障输水畅通。
1. 河道清淤与障碍物探测
河道内的沉船、废弃桥墩、暗管等障碍物,会阻碍行洪排涝,探地雷达是探测这类隐患的高效工具。在江苏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中,探地雷达探测出河道内12艘沉没的船只和3处废弃码头桩基,这些障碍物严重影响河道行洪能力。施工团队据此制定清障方案,彻底清除了隐患,使河道行洪能力提升30%。在河道清淤工程中,探地雷达还能精准测量淤泥厚度,避免盲目清淤造成的成本浪费。
2. 灌区渠道渗漏检测
灌区渠道渗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可能引发周边土地盐碱化。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的渠道检测中,探地雷达沿渠道两侧进行探测,发现18处渗漏点,其中一处位于渠道下方的沙层区域,渗漏量占渠道输水量的15%。运维团队采用土工膜防渗处理后,渠道渗漏量大幅降低,每年可节约水资源200万立方米。探地雷达的应用,让灌区渠道从“粗放输水”走向“精准节水”。
3. 河道堤岸稳定性探测
河道堤岸的滑坡、崩塌是常见地质灾害,探地雷达能探测堤岸内部的软弱夹层、裂缝,评估稳定性。在湖北汉江下游堤岸巡检中,探地雷达发现某段堤岸内部存在一条与河道平行的软弱夹层,该夹层易在水流冲刷下引发堤岸滑坡。基于探测结果,团队采取削坡减载、格构加固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堤岸稳定性,保障了沿岸村庄的安全。
四、水利工程地质勘察:为工程建设“把脉问诊”
水利工程建设前的地质勘察,直接决定工程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探地雷达在地质勘察中,能快速查明场地的地层分布、岩性变化、不良地质体等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精准依据。
1. 地层分布与岩性探测
在云南滇中引水工程的隧洞勘察中,探地雷达沿隧洞轴线进行超前探测,精准查明了隧洞穿越区域的地层分布,识别出3段破碎岩层和2处地下水富集区。设计团队据此调整隧洞施工方案,采用超前支护、注浆堵水等工艺,避免了施工中出现的塌方、突水等事故。与传统的地质钻探相比,探地雷达的超前探测能力,为隧洞施工提供了“提前预警”。
2. 不良地质体识别
溶洞、暗河、断层等不良地质体,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拦路虎”。在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工程的坝址勘察中,探地雷达发现坝址区下方存在一处大型溶洞,溶洞体积达500立方米,若未及时发现,将严重影响坝基稳定性。勘察团队结合雷达图像制定处理方案,采用混凝土回填溶洞,确保了坝基的承载能力。探地雷达的应用,大幅提升了不良地质体的识别效率和准确率。
结语:科技赋能,让水利安全更有保障
从长江大堤的隐患排查到小浪底水库的淤积探测,从河套灌区的渠道防渗到滇中引水的地质勘察,探地雷达用科技的力量“看透”水利工程的地下隐患,为水利安全筑起了一道“无形防线”。它不仅改变了水利工程“凭经验判断、靠人工排查”的传统模式,更推动水利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防控”。
随着水利工程向“智慧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探地雷达与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将成为趋势——无人机搭载雷达实现大范围快速巡检,大数据平台整合历史探测数据进行风险预判,人工智能自动识别雷达图像中的隐患特征。这种“科技+水利”的融合,必将让水利工程的安全保障更精准、更高效。在未来,探地雷达将继续作为水利安全的“忠诚卫士”,守护江河安澜、保障水资源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