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最近有个数据挺炸眼的:某些造车新势力,一年亏掉几十亿,上百亿。蔚来,2022年亏144亿;小鹏,亏91亿;理想稍微“好看”点,也亏了20亿多。更离谱的是,这些公司的毛利率——也就是卖车赚的钱减去直接成本,竟然有的还为负。什么意思?就是卖一辆亏一辆。赚的钱连成本都没覆盖,车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听到这儿,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玩意还能活?这不是烧钱自杀吗?”
别急,先别着急下结论。“亏损”这事,得拆开了看,看它到底亏在哪儿,以及,亏得值不值。
先看数据表面,按道理讲,亏成这样,正常人早该慌了。但你看这些新势力,好像不慌。蔚来继续开店,搞换电;小鹏砸钱研发,推新车;理想开始折腾更高端的MPV了。更奇怪的是,资本市场对它们的耐心也还行,股价虽然波动,但没到完全失控的地步。为啥?因为这些亏损,你要拆开看,它并不是账上“真没钱了”。比如蔚来,它账上还有400多亿现金储备,小鹏也有300亿上下。现金流是正的,说明活下去问题不大。
再看毛利率,比如蔚来,2022年的整车毛利率是负6%左右,但这是因为它的换电站和服务体系摊了一部分钱。去掉这些,实际的毛利率大概是10%左右。小鹏虽然毛利率低,但它2022年新车投入多,这车刚上市,初期研发、营销成本一下子拉高了,毛利看起来就被“摁”下去了。有点像你刚开个饭馆,前几个月房租、装修钱都摊在账上,卖再多东西也不够填坑。
有意思的是,传统车企看起来赚钱多,但问题同样不少。比如丰田,2022年全球卖了1000多万辆车,收入27万亿日元,利润2万亿日元,看起来风光,但别忘了,它的利润率只有7%左右。而它的电动车项目赔得很厉害,光是研发就砸了不少钱。再举个例子,特斯拉,2022年毛利率25%,很高吧?但它的研发支出也高达37亿美元,而且还靠卖碳积分赚钱。行业里,几乎没有谁是轻轻松松赚钱的。
所以,亏损本身其实并不是新鲜事,尤其是新势力。传统车企靠规模大、产品线长,能用燃油车的利润补贴电动车。而新势力不一样,它们就靠卖电动车活,前期研发、造厂、搞销售网络这些固定成本一摊下来,亏得比传统车企“直接”多了。亏损高企的时候,正是它们在拼命铺摊子的阶段。
那接下来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亏这么多?它们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其实,这事儿还得拉开看。新能源车刚刚从补贴依赖期过渡到市场竞争期,所有企业都想迅速拉开差距。而拉开差距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砸钱。在研发上砸,争取技术领先;在渠道上砸,尽可能多触达用户;甚至在物流和售后体系上砸,保证用户体验能打过对手。像蔚来的换电站、小鹏的高端驾驶辅助系统、理想的智能座舱,这些东西的短期收益可能微乎其微,但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就会是竞争壁垒,别人追不上。
这里插一句,别以为砸钱就是瞎烧。比如蔚来的换电站,乍一看很贵,但它在用户圈里形成了一个资源粘性,用户用惯了换电,很难轻易换品牌。而理想推MPV,表面上是试探高端市场,其实它是想拉高客单价,一个车卖得贵了,利润自然就好看些。而小鹏的智能化路线,更是“赌未来”的玩法——等到智能化驾驶全面铺开,它的技术储备可能就会变成下一个核心卖点。
所以,亏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亏得没章法。如果企业的亏损是有明确目的的,比如铺市场、搞研发、建护城河,那这算是战略性亏损,短期阵痛换长远发展。反过来,如果只是“瞎折腾”,砸钱砸不出品牌力和产品力,那才是真要命的。
最后,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这些新势力亏损“触目惊心”的数字,真有那么夸张吗?其实拆开看,很多事儿并没那么离谱。亏损是个结果,背后是它们在赌市场窗口期里的机会。消费者越来越接受新能源车了,传统车企也在加速转型,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这时候,烧钱扩张其实是这种行业环境下的“常态”。要盯的,不是它们暂时亏了多少,而是它们通过这些动作,能不能真的站住脚,能不能在未来的市场分红里分到杯羹。
所以,看着吓人,但其实没那么危险。至少,对于那些步伐清晰、目的明确的新势力来说,今天的亏损,可能就是明天的护城河。而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这场“烧钱大战”带来的,也可能是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好的产品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