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站台空荡荡,电动自行车大军却挤满街头。
近年来,全国公交客流量断崖式下跌,部分核心城市公交分担率甚至腰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电动自行车,认为它们是“抢走公交客流”的罪魁祸首。
但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这场客流争夺战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城市交通生态变革。
截至2025年,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突破3.5亿辆,成为短途出行的绝对主力。
以中小城市为例,电动车日均出行人次是公交的2.5倍,私家车的3倍;即使在北京、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电动车出行量也已接近甚至超过轨道交通。
但将公交衰落完全归咎于电动车并不公平。三大核心矛盾正在加速公交的失宠:
1、速度劣势。公交平均时速不足15公里,而电动自行车在短途出行中灵活高效;
2、服务痛点。等车时间长、线路绕行多、接驳不便等问题长期未解。
3、竞争夹击。轨道交通成网分流、网约车低价补贴、私家车普及进一步挤压公交生存空间。
电动自行车的爆发式增长,本质上是一场需求革命。
一方面,公交与地铁接驳不足,电动自行车填补空白;另一方面,公交票价虽低,但时间成本高;电动车“零等待+直达”模式更契合快节奏生活;
加上政策推动,新国标放宽路权、完善充电设施,电动车使用门槛持续降低。
有专家表示:
“电动自行车已基本普及到位,但公交的衰落更多源于自身服务与时代需求的脱节。”——国家发改委专家程世东
公交“自救失败”的三大困境
一是财政依赖症
据数据显示,全国超40%乘客为免费或优惠群体,票价收入难覆盖成本,多地公交企业陷入“补贴不足—缩减班次—客流流失”的恶性循环。
二是线网僵化
线路重复率高,如广州、深圳部分线路与地铁重复超5站,低效线路退出机制缺失。
三是创新滞后
定制公交、社区微循环等新模式推广缓慢,难以匹配细分需求。
因此,公交需要一场“精准革命”——
比如与轨道错位竞争,通过提升地铁接驳效率,拉动公交部分线路客流增长;或者连续公交专用道成网,提升运行准点率。
比如服务分层化,保障老年人、学生等刚性需求;开发通勤专线、旅游观光巴士,甚至跨界“公交婚车”等多元化服务。
比如技术赋能,通过智慧系统实时调整班次,如北京试点通学公交,精准匹配学生需求;分析客流走廊,优化线网布局。
从未来交通格局的角度,城市交通正从公交主导转向“四轮(汽车)+两轮(电动车)+轨道”的多元博弈:
对电动车而言,保有量逼近天花板,管理转向规范化;
对私家车而言,拥堵与限行政策倒逼使用频率下降;
对公交而言,需重新定位为“托底服务+特色补充”,而非盲目追求分担率。
公交的衰落,是城市交通生态演进的必然结果,更是公共服务模式滞后的警示。
与其争论“谁抢了谁的客流”,不如思考如何让每种交通方式各司其职:电动自行车解决“最后一公里”,轨道承担骨干运输,公交则聚焦社区接驳与特殊场景。唯有如此,才能构建一个高效、包容的出行未来。
你多久没坐公交了?欢迎留言分享你的出行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