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没想到,欧盟更没想到,中国汽车,居然能在国外卖得这么疯狂。放眼欧洲,如今马路上每20辆新车里,就有一辆是中国制造。这数据,比起当年日本车撬开美国市场,刺激得多。老美加税,欧盟加税,本想让中国汽车知难而退,结果中国车倒是卖得更欢了。这说明,西方汽车产业苦心经营多年的护城河,早已经变成了洼地,挡不住浪头。
看6月数据,欧盟汽车整体销量同比下滑6%,可中国车,不仅没被打压下去,反而硬生生抢下了5%的市场份额。德国4S店里,比亚迪和名爵的订单早已排到了三个月后。慕尼黑车展现场,更是出现了国外媒体围着蔚来ES8转、连展位都挤不进去的盛况,这场面比上海车展还热闹。
燃油车的时代,欧美靠关税还能勉强挡一挡。而到了电动车时代,这桌子直接被掀翻了。比如宁德时代的电池,成本比LG便宜30%,中国本土的车机系统迭代速度,领先博世两条街不止。江浙沪300公里半径里就能配完一辆车的所有零部件,产业链的效率和密度让德日都直冒冷汗。
特斯拉在中国建超级工厂的时候,真有人相信中国能生产高端电动车?如今,问界M9直接在柏林对标奔驰GLS卖,老牌车企当年的发动机、变速箱专利墙,如今都变成了摆设。你能烧油烧快一点?不好意思,人家三电系统才是真正的护身符。
中国汽车靠补贴打天下?这说法纯属自欺欺人。欧盟自己出台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死线,激起了电动化需求,现在电动车反而被中国车抢了蛋糕,本国车企内转不过弯能怪谁?大众ID.3的车机卡到被骂上热搜,中国品牌的车机迭代升级,每月OTA就像手机更新,体验早把欧美甩到身后。
再说价格,谁不心动?比亚迪海豹在西班牙只卖3.5万欧元,比特斯拉Model 3便宜8000欧,还带赠送充电桩。西班牙出租车司机成群结队换中国电动车,油费省下来,两年就能再买一辆新的。这操作,欧美车企只能干瞪眼。
当然,欧美不会坐以待毙。电动车这块蛋糕太香,阴招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使了出来。大家都还记得阿尔斯通被拆分的那一套,现在一听说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厂,马上扣上个“补贴”帽子。可中国车企已经学聪明了。例如零跑果断把48%股权卖给Stellantis,换来了销售渠道。这种“技术换市场”的套路,比当年傻乎乎合资只换生产线可要狠多了。其实,内资车企还应赶紧在塞尔维亚、土耳其这些欧盟候选国建工厂,享受欧盟市场的政策红利。这套组合拳,韩国人早就玩明白了。
时间一晃,多少人还记得2012年德国媒体嘲笑过比亚迪e6续航短?不过而今时移世异,慕尼黑车展上,奔驰高管都得偷偷摸摸去量理想L9的车身尺寸。更讽刺的是,欧洲现在的充电桩覆盖率只有23%,中国车还得考虑怎么本土化适配。还有更有趣的桥段,比如说巴黎出租车司机集体请愿要买中国电动车,说德国产配件维修慢得要命,得等三个月;从中国杭州海运,两周就能送到巴黎。不知道这事要真敲定了,雷诺大概得哭晕在塞纳河边。
所以,今天的全球车市,早已不是关税和补贴可以一招制胜的时代。中国车企从技术、成本、渠道到速度都已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西方车企再指望旧的护城河保饭碗,等于把大坝建在沙滩上。未来的游戏规则早就改了,谁能用全新的思维抓住产业的风口,谁能挖通自己价值链的护城河,谁才有资格继续留在牌桌上。
对于中国车企,出海之路还有考验,还有风险。但这一轮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中国车已经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你以为我们只会堆补贴?你以为我们只是低价?不好意思,今天的中国车,靠的是全面突围。欧美是否想清楚了,这才是真正的“换代”。
等到“充电桩遍地、订车要排队、本地化到零距离”的那一天,世界格局可能就真的变了。而被时代留下的,不是每一个缓慢应变的巨头,而是那些在面临加税、壁垒、偏见的时候,还能继续加速、继续创新、继续突破的后来者。欧美想靠加税继续保底,最后可能会发现,堵不如疏。新世界的大门,已经被中国电动车踹开了一条缝。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