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个新闻,说日产在北美发了新一代轩逸的官图。
就这?就这。
我第一反应是,这年头居然还有人关心轩逸换代?第二反应是,好家伙,日产这是彻底悟了,或者说,是彻底颠了。
这已经不是造车了,这是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充满行为艺术感的赛博葬礼,来缅怀那个曾经躺着就能数钱的黄金时代。
你看那个前脸,官方说设计灵感是什么狮爪,什么凌厉。别闹了,设计圈的话术听听就行了,翻译过来其实就三个字:我急了。
这哪里是狮爪,这分明就是《道诡异仙》里那些修仙走火入魔的半成品,脸上长满了意义不明的肉瘤和筋络,主打一个精神污染,核心诉求就是用一种极度扭曲的视觉语言告诉你:别惹我,我心态崩了,再惹我我直接躺你车头。
这是一种典型的掀桌子式设计语言。
什么叫掀桌子?就是当你在牌桌上发现自己怎么算牌都赢不了的时候,最好的策略不是思考下一张牌怎么出,而是直接把桌子掀了,高喊一声“天胡”,然后趁乱把所有人的筹码都揣自己兜里。
日产现在就是这个状态。
在国内,面对比亚迪秦这种不讲道理的“价格屠夫”,面对小米这种“流量天王”,轩逸的处境非常尴尬。你跟人谈省油耐用?人家直接插电混动,一公里不到三毛钱,油门踩到油箱里都比你省。你跟人谈沙发大空间?人家直接冰箱彩电大沙发,恨不得把全套宜家给你搬车里。
打不过,是真的打不过。
技术上被按在地上摩擦,智能化更是被甩开了几个身位。当我们的车机已经可以跟人唠嗑,甚至帮你写工作周报的时候,轩逸的车机还停留在“蓝牙连接已成功”就算胜利的远古时代。
那怎么办?总不能坐着等死吧。
所以日产开窍了,它选择了一条成本最低,但效果最炸裂的路:整容。
而且是往死里整,直接从一个温文尔雅的买菜大叔,整成了一个刚从《疾速追杀》片场下班,脸上还带着血的西装暴徒。你看那熏黑的格栅,那跟开了刃一样的日行灯,那整个向前俯冲的姿态,无时无刻不在释放一个信号:我很凶,我很愤怒,我非常不好惹。
这是一种典型的“犬儒主义”生存法则。
它自己心里门儿清,骨子里还是那个2.0自吸配CVT的佛系青年,动力就跟那个遇水膨胀的压缩毛巾一样,你一脚油门下去,它不给你直接的推背感,而是慢悠悠地、温和地、充满仪式感地膨胀开来,告诉你“别急,在路上了”。这种感觉,治好了我的路怒症,真的。
但它必须穿上这身盔甲,这身看起来就很能打的“金钟罩铁布衫”。
因为现在的市场,已经不是比谁的产品力更强了,而是比谁看起来更不好惹。这跟动物世界一个道理,两只豪猪打架,不是比谁的刺更硬,而是比谁先把身上的刺炸开,显得块头更大,气势更足。
气势,才是这个黑暗森林里唯一的硬通货。
一个破合资A级车,搞得跟最终决战一样!卷吧,都给我往死里卷!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是北美版跟着国产版走。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都是海外发布个什么车,国内车迷翘首以盼,跟等着“任意门”降临一样,盼着它“原汁原味”地引進。现在反过来了,咱们这儿成了全球汽车圈的“修罗场”,是技术和设计的“终极蛊盆”。
只有在这里活下来的车型,才有资格被扔到海外那些相对“安逸”的市场去降维打击。
这说明什么?说明世界变了。
汽车行业的上帝视角,已经从德国斯图加特、美国底特律,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我们这儿。我们,就是风暴的中心。
我作为一个开过好几年日产天籁的中年人,对这种变化感触尤其深。
当年买日产,图的就是一个安稳,一个“移动的沙发”,一个与世无争。车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工具,别出毛病,别给我找事儿,比什么都强。
但现在我发现,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
现在的年轻人买车,买的不是工具,买的是“装备”,是“皮肤”,是社交货币。车不仅要好开,还得好玩,得有梗,得能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所以你看小米SU7为什么能爆?雷军老师是顶级的营销大师这不假,但更核心的是,他把车从一个工业品,变成了一个数码产品,一个潮流单品。买小米SU7,就像抢到了一双限量款的AJ,开出去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行为。
这种对汽车的“反技术崇拜”,才是最可怕的。
大家不再关心你发动机有多少个马力,变速箱有几个档位,悬挂是什么结构。大家只关心你屏幕大不大,语音助手傻不傻,能不能在车里K歌打游戏。
这套逻辑,日产学不来。它的基因里就没有这个。
所以它只能在自己唯一擅长且还有那么一点点话语权的领域里,加大,加大,再加大。把外观设计的权重,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套激进的外观,本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一种打不过就加入,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加入的迷茫。就像一个学了一辈子京剧的老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非要在台上给你来一段“机你太美”,那个动作,那个神态,怎么看怎么别扭,怎么看怎么心酸。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轩逸比作落魄老艺术家是不是有点过分了。但讲真,你看着它努力想变年轻的样子,是不是就内味儿?
这个内饰的配色,让我想起了我大学食堂的餐盘,也是这个调调,灰不拉几的,看着就没什么食欲。当然了,吃饭嘛,吃饱就行,不能要求太多。
你看那个双联屏,是是是,现在没个双联屏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属于是“典中典”了。但你再瞅瞅那个档杆,还是个硕大的机械档杆,杵在那儿,跟整个座舱的“科技感”格格不入。
这种割裂感,才是这台车最真实的写照。
一副赛博朋克的皮囊,一颗老实本分的灵魂。
它想告诉你它变了,但骨子里的东西,一点没变。
那么问题来了,这台看起来“很颠”的新轩逸,能在北美杀出一条血路吗?
我觉得能。
为什么?
因为它在美国的对手,是卡罗拉,是思域,是伊兰特。大家都是同一拨“老大爷”,无非就是你今天换了件花衬衫,我明天烫了个爆炸头,本质上还是那群在公园里下棋打太极的选手。大家比的不是谁更强,而是比谁更会“整活儿”。
在北美那个相对淳朴的市场环境里,没有我们这边这么多“三体人”降维打击,日产这套“我疯了,我装的”打法,没准还真能唬住一片人。
毕竟那边的人就喜欢这种肌肉感,这种简单粗暴的强大。你跟他说什么智能座舱,他听不懂,但你给他看这俩“锄头”一样的大灯,他秒懂了:“Bro, this is POWER!”
所以你看,汽车这东西,说到底还是个玄学。
技术参数、市场规律,有时候在“信仰”和“审美”面前,一文不值。会买特斯拉的人,你跟他说刹车硬、做工差,他会告诉你这叫“极简主义”、“不拘小节”。会买奔驰的人,你跟他说性价比低,他会告诉你那个三叉星标就值二十万。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而轩逸呢?它的信仰基本盘,就是那些追求安稳、怕麻烦、对新鲜事物抱有警惕心的人。现在,它试图用一个全新的、激进的面孔,去讨好那些它原本并不熟悉的用户。
这本身就是一场豪赌。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但无论如何,日产敢于迈出这一步,本身就值得玩味。这说明,连最保守、最固执的日本车企,都感受到了那股来自东方的寒气,那股要把所有人都逼疯的寒气。
一个属于燃油车的,体面的时代,是真的要结束了。接下来的剧情,只会更加魔幻,更加不讲道理。
大家系好安全带吧,真正的乐子,才刚刚开始。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