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三季度销量创新高,营收提升,仍亏损近35亿元

凌晨两点,城市的大部分灯光已经熄灭,只有蔚来汽车展厅里的那一排展车还在店员的手电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反光。

我站在玻璃外,看见一位销售员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车灯在他脸上投出一道道高光和阴影。

他看起来像是在等待什么消息,或许是一份深夜的财务报表,或者,只是等着早班的同事来接班。

无论哪一种,都是一场数字与现实的较量。

蔚来三季度销量创新高,营收提升,仍亏损近35亿元-有驾

这让我想起刚收到的一份蔚来三季度财报。

销量新高、营收新高、毛利率新高,甚至现金储备也破了纪录。

但文件最后一页,那个净亏损34.8亿元的数字,像一道冷水从头浇下来。

此时此刻,如果我是蔚来的财务总监,大概会像那个销售员一样,盯着手机上不断跳动的红色数字,习惯性地把压力按在心里最柔软的那一块——可惜,那里早已结痂。

所以,这场关于蔚来的故事,得从那些看似矛盾的数字讲起。

表面上,蔚来很“旺”。

乐道L90月销破万,全新ES8环比暴涨139%,10月总销量直逼4万辆,几款新车也都表现不俗。

换句话说,蔚来卖得很好,甚至比去年和前几年都要好。

毛利率弹升,手上现金流也变得充裕。

连董事长李斌都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写情书式的感恩帖,“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乍看之下,一切都在通往盈利的康庄大道上。

可惜,数字的另一面往往有陷阱。

财报最后冷静地写着“净亏损34.8亿元”。

这不是一串随手写下的阿拉伯数字,而是一堵用钱垒起来的墙,隔开了理想和现实。

蔚来三季度销量创新高,营收提升,仍亏损近35亿元-有驾

更冷峻的是,虽然亏损在收窄,降幅达到30%以上,但全年销量目标完成率只有五成出头,铁钉钉完不成。

李斌称行业已进入“决赛圈”,而决赛圈的特征是,有些人已经饿得快扛不住,有些人吃得再饱也还是要减肥——总归,大家都不太好过。

作为一个以财报为枕头,数据为夜宵的理性观察者,我不打算替蔚来喊冤,也不想落井下石。

因为新势力造车之难,大家都心知肚明。

高增长与高亏损的并存,其实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常态。

市场增长,成本刚性,补贴退潮,竞争加剧,研发投入无底洞、品牌营销要烧钱,产能还不能停,供应链一环掉队就可能全盘皆输。

这些命题,任何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财务模型里都写得明明白白。

对蔚来来说,能在第三季度把净亏损压下来,已经算是对市场和投资人交了一份还算体面的答卷。

但体面归体面,问题也不小。

细看蔚来的现金储备367亿元,听起来不少,实则经不起长期消耗。

以三季度的亏损速率,一年多点就能烧光。

如果销售增速稍有波动,或是市场发生突发事件(比如又来一场芯片短缺或者“价格战”升级),还能否保持毛利率和现金流健康,就很难说了。

再比如销量的结构性风险。

现在蔚来靠乐道L90、全新ES8等新车型拉动增长,但类似的“单款爆款”逻辑,曾在不少新势力企业身上都出现过。

一旦市场口味变换,主力车型热度下降,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蔚来三季度销量创新高,营收提升,仍亏损近35亿元-有驾

更不用说,目前蔚来主力车型价格区间偏高,面对特斯拉、比亚迪的价格战,如何守住自己的用户群体,如何扩大规模,都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理想汽车、问界、小鹏都在追,蔚来每多卖一辆车,其实加速的是整体的行业淘汰赛进程。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现金流转正是个好消息,但“自由现金流”这四个字,有时候更像是财务上的烟雾弹。

要知道,造车新势力只要不大规模亏损、还能拿到融资,账面现金就“看起来很健康”。

但一旦市场风向转冷,投资人兴趣转移,或者行业发生风险事件,现金流的短期健康,丝毫不能保证长期稳定。

最怕的是,看似走在盈利路上的企业,被突如其来的外部变量一脚踢出局——创业板的墓碑上,刻满了这种故事。

当然,说到这里我得自嘲一下。

我们这些看报表的,有时候像法医一样,一边翻尸体一边研究生前的生活习惯——只不过对象是企业。

每次数据再好点,大家就一通自嗨,数据一差,气氛就比丧葬现场还要低沉。

久而久之,看什么都透出一股冷幽默。

比如蔚来今年铁定完不成44万辆目标,但总有人要嘴硬,说“但好在没亏更多”。

这就像考试没及格,却安慰自己“起码没交白卷”,是不是有点幽默,但又有些残酷?

所以,回到蔚来的现实。

他们的三季度表现,算得上是“死里逃生”后的喘息。

蔚来三季度销量创新高,营收提升,仍亏损近35亿元-有驾

销量上来了,亏损收窄了,现金流变绿了,一切都在往好处走。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决赛圈”,不是终点,而是淘汰赛加速开始的信号。

能否守住毛利率?

主力车型能否持续热销?

融资渠道还能撑多久?

用户对品牌的想象力还能支撑多长时间?

这些问题,财报上永远找不到标准答案。

我不想给蔚来泼冷水,也不愿端鸡汤。

只是想说,盈利这件事,在大部分中国造车新势力身上,永远是最难啃的那块骨头。

财报上的净亏损,和展厅里的冷光,两者之间横亘着数不清的“不确定”。

李斌说还要再熬五到十年,才能见分晓。

我个人没那么乐观,但也不悲观。

毕竟,中国有太多企业在最黑暗处杀出过血路,也有太多企业在黎明前突然倒下。

所以,蔚来三季度的这份答卷,你会给几分?

盈利和增长之间,究竟有没有一条真正可持续的路?

或者说,我们是不是都在习惯性宽容一个巨亏但增长的新势力,只因为我们更不愿面对行业出清的残酷?

你会如何选择,站在哪一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