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迈过最难一步了吗,尽管被誉为锂电池终极技术但在能量密度安全和寿命等方面仍面临多重难题,量产时间还需等待技术突破

说到全固态电池,最近跟圈里几个朋友聊了聊,感觉大家都挺期待的,但热情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焦虑。拿我朋友小赵来说,他在一家新能源车企做技术支持,电话里告诉我:今年年底我们项目组准备试装清陶的固态电池,结果现在又被供应链给拖了,原材料的纯度达不到,直接卡了脖子,搞得大家心里一万个草泥马。老实说,这种事儿不少见。在我们汽车研发和供应链里,零部件供应就像接力赛,环节一个没配合好,全车就不能跑起来。

全固态电池被誉为终极方案,听上去有点像口号,不过它确实是几个核心指标里能吹牛的对象。能量密度一般是现在锂电池的1.5倍以上(这数据多少年估算的,样本不多),安全性能也高得多——它没液态电解液,理论上不怕漏液短路,寿命也有不少厂家测试出3000多个循环的样本。听起来牛,但仔细琢磨,这数据背后真还得看工厂稳定性和批量一致性,哪怕一个小小的夹杂物都能造成隐患。

全固态电池迈过最难一步了吗,尽管被誉为锂电池终极技术但在能量密度安全和寿命等方面仍面临多重难题,量产时间还需等待技术突破-有驾

我其实起初还挺看好清陶能源那条路。毕竟他们本来就以电池制造链条出名,上个月他们情报说,今年底能下线供装车的固态电池。做到下线跟做到量产、做到车上跑,时间跨度大着呢。王芳博士也提醒过,离子传导通道不明问题没解决,电池效率就难提高,这相当于你有个高速道路,但车开不快,最后还可能堵车。研发现场有人解释这个比喻时说,固态电池的离子通道像迷宫,设计和制造工艺得特别精细,做不好就是坑坑洼洼。

说到车企侧,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计划2027年开始小批量装车,实操看来,体验差别可能比想象大。先说同价位的纯动力车和混动,电池包形态决定了整车空间布置。全固态电池这货目前体积和重量都比传统三元锂电稍重(别急,要港真,有点讨厌这个稍重,但暂时只能接受),这在如今讲究轻量化的汽车设计里,是个痛点。还没提温控系统,因为固态电池的导热性比液态电解质差,管控方法得重新设计,有可能要多装几个冷却模块。有人跟我抱怨,这下电池包居然比电机还占地方,感觉根本没为乘客多留出空间。

全固态电池迈过最难一步了吗,尽管被誉为锂电池终极技术但在能量密度安全和寿命等方面仍面临多重难题,量产时间还需等待技术突破-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二季度跟研发那边聊的时候,给我看的样车电池包实物,隔层紧凑程度堪比智能手机内部结构,模组焊点的处理必须像做勾兑一样精准。有人笑称准备点急救包,烧掉了没人管。供应链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电池制造,再到下游整车装配,任何环节出小错,都可能放大成等你烧了电池和车的麻烦。相比之下,传统锂电技术虽然也有风险,但经过十多年应用,风险已大幅降低。

回头说说国轩高科,他们给的时间表算是比较保守又现实,2027年小批量上车,2030年量产。这个时间跨度背后其实承载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技术不确定,毕竟从试制到量产很大一部分是在供应链上的赌注。研发人员和采购之间其实就像吵架的夫妻,研发说:材料要纯度高点,才能提高稳定性。,采购就抱怨:纯材料贵死了,涨价就没法控制成本啊。这矛盾一时半会儿也解决不了,彼此还得互相靠着。

全固态电池迈过最难一步了吗,尽管被誉为锂电池终极技术但在能量密度安全和寿命等方面仍面临多重难题,量产时间还需等待技术突破-有驾

顺便说个没细想过的猜测,虽然目前大部分企业把量产时间定得2026后,但我个人觉得如果哪家能在关键材料创新上先突破,说不定2025年就能推动车上应用,差别主要在于颗粒设计和界面工程工艺的创新(都说是秘密,谁家敢透漏)。这纯属我的直觉加脑补,实际拿出来看,还是得实打实的量产数据说话。

换个角度讲,我帮某个4S店师傅修车时听他说,以前车主要是电池包问题,都是电解液漏了,烧了保险的多。现在他期待固态电池能降低爆炸风险,对他来说,修理难度大幅降低,这工作压力也减半。可现实里,固态电池的维修成本和复杂性恐怕会更高,毕竟新技术要上手,没人认怂,谁先开坑谁先翻车。修理工说:现在都是每次碰到就讲时间和钱,固态电池这东西,咱也不清楚多少钱砸进去,客户得先掏心掏肺。

全固态电池迈过最难一步了吗,尽管被誉为锂电池终极技术但在能量密度安全和寿命等方面仍面临多重难题,量产时间还需等待技术突破-有驾

对比一下,现有三元锂电成本目前约为1000元/kWh(模糊心算,样本有限),全固态电池如果能稳定量产,成本得至少降到1300元/kWh以下才有竞争力,这意味着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供应链和规模经济一道考验。这就像麦当劳里食材供应链一样,得保证每一片生菜新鲜价格又合理,否则汉堡做出来没人买。

即便技术上最难的创新环节解决了,那环境适应性也不能忽视。北方冬天零下30度,南方夏天40度车里温度差别太大,全固态电池的温控系统能不能扛得住,一辆新车的用户体验到底是不是真香?这才叫真功夫。这不就是我们做研发和供应链打交道的苦逼现实吗?有一点冷嘲热讽,我觉得挺贴切。

全固态电池迈过最难一步了吗,尽管被誉为锂电池终极技术但在能量密度安全和寿命等方面仍面临多重难题,量产时间还需等待技术突破-有驾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全固态电池推出来,二手车保值率会不会反而更难预测?毕竟,电池性能退化快慢直接砸盘。修车成本如果上升,车主换车周期肯定会拉长。这个市场连锁反应复杂,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说,这技术到底什么时候是真正没有坑可以安心入手?或者说,我们到底是应该先观望,还是趁早下手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