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街角喝咖啡,服务员跟我聊了句:你看那辆途锐,最近都快看不到了。其实我也有点愣,毕竟这车在豪华SUV里还算有点份量,比如它那个12缸发动机,似乎还是能在市场上找到一些对标方案。
说到这,我会估算它的市场份额,其实去年在华的销量大概是6543辆,样本少,但大概占了中高端SUV市场的3%不到。月销量从巅峰时候的上万辆,跌到今天的300左右,变动幅度还算明显。你会不会觉得,卖个车都像是走钢丝,一不留神就掉坑里去了。
它的竞争对手,像奥迪Q8、宾利添越、甚至兰博基尼Urus,都在拼配置和品牌溢价上,不得不说,目标客群都挺讲究的。实际开过两次同价位的车,比如我试驾的奥迪Q8——它那个车身比例、操控感,明显比途锐更年轻都市感一些。等你走一圈,会觉得途锐的操控虽然稳,但少了点年轻心气。
有个细节我印象深刻,开途锐时,大众特别强调它的内饰质感,用料确实好。细节比如空调风口的开关,感觉比起奥迪要粗糙一些(这段先按下不表)。好在,功能布局还算合理,不像某些豪华车那样,弄得我还得拿手机看说明书。
再回头看这个车型的研发道路,其实挺像我们生活中的家庭装修:最开始还漂亮,花了不少心思,后来就渐渐变得普通、慢节奏。它的底盘技术基本都共享MLBEvo平台,跟奥迪Q7、保时捷卡宴有一拼,技术积累厚,但就是少了点魅力值。为什么说少点(我怎么感觉的)?因为用料和调教过于成熟、保守,缺少点创新的惊喜。
难道大会觉得,豪华SUV的市场天花板差不多都发现了?毕竟,消费者买这些顶级车型,最看重的还是品牌和独特体验。如果你在乎性能极限,可能会更倾向于Urus,可大众不打算在这块死磕了。市场的大盘已逐渐向纯电转移。你会不会认为,途锐这么个油老虎,还能有多大用处?我还挺好奇,为什么大众要把这个旗舰放在最后一代,难道只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销量?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途锐的续航和燃油效率其实还算合理。我心算一下,一辆油耗大概在12升/百公里(估算,毕竟油耗受路况影响大),全油箱能跑大约700公里左右(临场小计算),成本也偏低。再对比它那些高端平台(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就像用一块大块的面料裁剪整齐,你的工艺和设计成本都有人为限制。总得说,它那个平台,像组装乐高一样,组装成本低,做出各种车型容易——但也导致车子千篇一律。
有个细节,销售偷偷告诉我:现在客户更看重售后和品牌尊重。这让我想,豪车其实卖的也就是身份和体验,而不是车本身的科技感。其实你看看加价还带老款配件和售后,让人觉得挺讽刺:花再多钱,也不能真随心所欲。那跟电动汽车比起来,这样的高端燃油SUV还能撑多久?还是说,设计这些天花板的车型,都是给未来的空空荡荡做铺垫?
说到我觉得ID途锐的出现,也许不只是替代,而是一种过渡。它将会用快充、智能网络,甚至虚拟座舱来颠覆。但我想到一个问题:大众这次把ID.途锐列在2030年前后才推出,不会只是因为技术还没成熟吧?可能是一场藏招。
人说汽车开发就像烘焙蛋糕:新技术不断加入,最后可能变得很复杂。他们在研发上其实投入了不少,平台研发对于大众来说,就像做蛋糕的模具,看似简单但暗藏玄机。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难道实际上他们的生产成本更像是快餐面的那些调料包?量产要快成本要低,做个豪华蛋糕也就那样。
标志性的一点:没人敢保证,电动能完全替代燃油。我的猜测不一定对,但我觉得除了性能以外,更重要的是体验的感觉。真要说,那些老款燃油车用起来还是挺顺的,就是噪音大、排放多。甚至有人觉得,豪华SUV卖的或许更是一种沉浸感和冠军感。你们觉得呢?难道我对这个趋势看得太浅?或者,真正的豪华还在细节里,比如它那块皮革座椅的纹理?(这段先按下不表)
市场和技术变化得越来越快,汽车产业其实都在走风口——你可以感受到,像大众这么高端的车型,逐渐成为品牌的旗帜而不是销量的主角了。还有个问题:我们消费者,什么时候会真正看重智能度超过排量和座位数?
我心里其实总有个疑问:为什么大众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逐步退出燃油旗舰?毕竟,某些加持的技术、平台、工艺,都还差点意思。难不成,它其实早就打算,把未来的钱都赌在ID.途锐这块宝上?还是说,技术迭代真的这么快,老款都挡不住了?我记得有人跟我调侃:大奔现在除了说唬人,开起来都一样。 所以,到底我们买车,是买技术,还是买一种生活方式?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觉得我漏掉了什么?或许,下一次真能看到一台新ID.途锐在街上亮相,我还能认出它。那一秒,感受到的或许不是车的速度,而是时代在变。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