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的时候,天色依旧阴沉,德国的某家汽车4S店里,销售员正手持计数器,在空荡荡的展厅里无聊地刷着社交媒体。他的手机屏幕上滚动着耀眼的数字——大众ID.7销售16217辆;而身旁的一辆特斯拉Model Y,电量充足,尘土未沾,仿佛在等着某个迟到的奇迹。外面偶尔有顾客踟蹰进门,先摸摸大众ID.3的车标,再迅速掠过那台特斯拉,像在超市货架前犹豫是否买网红零食。
如果我是这家店里的特斯拉销售员,大概会在后台订单报表里点开“去年同期对比”,然后一遍遍刷新数据,试图从某个细缝里找到恢复信心的理由。可即便把手机晃瞎,特斯拉销量同比暴跌73.3%的事实,依然刺眼。中国品牌则更像是展厅角落里的“新晋展品”,销量排行榜前十里彻底消失,每月报表好似在和赌桌上的筹码玩捉迷藏:30415辆,7%的市场占有率,甚至有品牌一年才卖出60台,勉强够组一个公司团建。
说实话,这场传统和新势力的电动战,比想象中分水岭还要陡峭。2025年一季度,大众市占率暴涨至13.5%,在欧洲电动车榜单上霸气登顶;特斯拉则一度跌落神坛,柏林工厂扩建因工人抗议而暂停,马斯克的那些“能够生成段子”的言论也帮不上忙。作为曾经的新造车教父,马老板这回在欧洲遭遇了本土老炮的“贴身肉搏”,就像一场足球杯赛,外援突然被换下场,观众席上传来一阵阵本地品牌的助威声。
中国军团的遭遇更值得玩味。某些品牌在国内如日中天,出海欧洲后却仿佛进入了速冻模式,销量数字和参与感一并冰封。比亚迪虽说实现同比翻倍(13500辆),但榜单上只能屈居第12名;名爵去年还能混进前十,今年直接沉到第17名。小鹏、零跑、领克、岚图这些名字,在欧洲的排行榜上一字排开,像一串“靓号”手机,能够证明存在,却很难带来流量。
这里面最明显的推理链条,是价格和本土生产优势。大众ID系列,定价比特斯拉Model Y便宜约5000欧元,恰好卡在欧洲中产家庭主流预算——毕竟欧洲消费者对理性消费的执着远甚于中国市场那些“为理念买单”的人。本地制造也直接缩短了交付期,扯上关税、物流、政治博弈之后,国产电车很容易在“沪深股市”里坐上头把交椅,但在柏林、巴黎的日常生活里,还得多熬点工夫。
至于特斯拉,柏林工厂那点产能被抗议搞得一团乱,再加上老马斯克的一些“特立独行”公开言论,多少影响了品牌在欧洲的“文明面孔”。欧洲市场毕竟有自己的混合审美和消费习惯,对那些“硅谷范儿的颠覆者”,既想尝鲜又想保持距离。
而欧盟对中国品牌的“特殊关照”,正如高速路上的测速雷达,永远开着,永远挡在你来欧洲的路上。比亚迪本地工厂今年11月下线,才有可能重新夺回价格和供应链优势。本地化不彻底,什么自信都是暂时的。
不过这个趋势,也不是全欧盟“铁板一块”。德国市场八月份数据,电动车总销量增长45.7%,占比提高至19%,说明欧洲消费者对电动化的兴趣不减,购买逻辑依旧是老牌、靠谱、实惠、交车快。宝马、奥迪这些德系品牌的电动化转型,给中国车企上了一课:什么是深耕本土、稳打稳扎,什么叫“靠价格和个性暂时上位,最后还得拼谁能留下来”。
中国车企并非全无机会。比亚迪、零跑、名爵、小鹏在德国8月数据里也有起色,只不过还远不到逆转局面的时候。“慢慢站稳脚跟”,这话说得比销量榜更扎心——毕竟按这个速度,开一家当地分公司比开工厂还要慢。
不得不说,从刑侦队到汽市一线,无论哪个行业,“神话终结”都是个老梗。特斯拉神话没那么神,大众的逆转也不过是厚积薄发。中国品牌暂时滑铁卢,不代表永远只能当观众。市场本身要的是一种适者生存的“狼性”,但德国工厂能不能教会你当地人的“德式效率”和“中产审美”,这其实比技术革新还要难。毕竟,欧洲人的生活哲学,和亚洲高速增长的思路压根就不是同一路数。
再说一句职业体会。刑侦现场讲究证据链——一环扣一环没漏洞。汽车市场的破案,更地道的是“价格、产能、品牌认知”形成的三角闭环。只要某一环松动,特斯拉下滑,大众抓住空当,中国品牌找机会突围,市场排位像柯南里的嫌疑人名单,主角随时可以换人。
有时候只想对这些跨国企业自嘲一句:别怀疑,市场比你还懂如何破局;只不过每个“真相”揭开后,都意味着下一个证据点还在远处等着你。
就现在而言,欧洲电动车市场是一场没有剧终的推理小说:传统车企回归主场,用本土打法反击;新势力跌落神坛,开始思考何为“长期主义”;中国军团暂时“滑铁卢”,但谁敢说他们最终不会高歌突围?毕竟,行业竞争其实没有绝对赢家,只有永远在变的比赛规则。
至于未来会怎样,想问一句:在这个讲究本地化、复合竞争的市场里,中国车企能否既保留技术创新、又学会用欧洲人的方式讲故事,把“滑铁卢”变成下一个突围口?你认为,电动车市场的下一个分水岭,还会是谁主宰?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