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唐DM-i智驾版175KM长续航,刚上市那会儿我就注意到了。毕竟,它的价格区间17.98万到19.98万,算是相对亲民的B级家用SUV吧。记得那天我在展厅门口,看到一位中年夫妇带着两个孩子,推着购物车走出来。销售跟我聊:这次的升级,家庭用户占了大头。我心里想:真是要拼家庭场景的市场。
我随手翻了下他手上的报价单——里面提到超130项标配,听着就觉得厚实,比如那个TBC高速爆胎稳行系统,我还是第一次在这样区间车里看到。估算它的响应时间,在高速上的爆胎情况,恐怕不到毫秒级(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猜至少在0.2秒能反应到,这对于高速安全意义很大。这套系统玩得有点像我们开车时突然看到前方有个坑,反应比我自己踩刹车快多了。
但仔细琢磨,之前听人说,唐DM-i搭载云辇-C智能阻尼系统,调教得挺有意思。它控制车身的平衡感,仿佛像在躺椅上微调软硬,可以应付城市的坑洼和高速的横向稳定。比亚迪研发那帮人做底盘调校,除了技术升级,更多像是裁缝缝衣服。配合五连杆悬架,悬挂调教得相对细腻,换句话说:不只是硬邦邦的铁皮坦克,更多了点韧性和稳定。
我刚才翻了下去年买车时的笔记,看到那次试驾汇总:悬架偏硬,过坑不算特别舒适。但加入云辇-C后,明显感受到车身的稳定性提升。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悬架调校越来越像是调音师在打鼓点?我觉得比起早年的硬碰硬,现在还是拿软硬结合手法,毕竟对家庭用车,更讲究舒适和安全。
要是跟它的对手比一比,比如说同价位的荣威大7和广汽传祺的GS8,实操的差别在哪?我觉得主要是,唐DM-i的性能偏向技术成熟,百公里油耗大概在4.7L(体感/估算),新能源续航达到了175公里(样本少)。而荣威更多强调智能化,操控方面可能偏软,续航表现略逊一筹。对比GAC的GS8,空间更大,悬挂调得更偏舒适,但在动力和能耗控制上,唐显得更有看头。估算一下:如果一家四口自驾出游,续航和油耗差异能差出10%——具体状况还得看路况。
说到这,我曾经让朋友驾驶过两款SUV:他说:我想,唐这个车,最让我放心的是它的安全配置。去年我在4S店试驾时,销售一直强调‘至少有三层安全防护’,实际上细节多了去了。很多家庭买车都看这个点。比如说,唐的7座布局,让我觉得,车内空间真不错,家里有两个娃,装箱子、带父母出门,空间都够用。
市面上的很多车,也在拼配备。可是我会问:消费者真的知道,车配了多少哗众取宠的东西,背后是不是都经得住时间检验?比亚迪这几年,拼的还是技术可靠性和量产稳定。要是你问我,唐系列累计销量已经超83万辆,这背后,除了价格,应该还有品质的信赖。
刚才提到智能方面,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加持DiLink 100智能座舱(这段先按下不表),支持语音控制、无麦K歌,便利得让我觉得:出门真的不用带太多操心。我倒真的好奇:这些智能系统背后,数据安全怎么保障?我也得提醒自己:不要全信广告。
还有一个细节:我记得当天在展厅看到,有个年轻男孩看到车内配备车载冷暖冰箱,立马喜欢上了。他说:夏天开这车,装饮料多方便。这不就是生活的细节吗?它在细节上用心,才会让人觉得,买的车是真的贴心。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车,要越来越像个移动的家居空间?
我试着算了下:一台唐DM-i如果跑city,油钱大概在每公里0.25元(粗估/心算,不算维修和保险),每天上下班跑二十公里,月支出约150元油费。再加上电的成本,快速充电53KW,充电费估算每次30元左右(实际还得看区域电价),两者结合,综合每公里4毛出头,也算合算。
说到动力,我还挺纳闷,为什么比亚迪坚持用PHEV+EV结合? 这其实像是你买手机,既要用苹果系统,也喜欢Android能自由定制。这番策略,让它可以在纯电续航和油耗之间找到平衡点,不像纯燃油那么吃油多了,纯电又不那么耗电牙疼。未来有可能,续航会变得更长,也许我没想过,下一代可能把电池密度提高到150Wh/kg?这是不是太理想化,毕竟科技日新月异。
这让我有个问题:未来智能更智能,安全更安全,续航全线飙升。可我在想,车变智能化之后,出点问题不就变成人机大战了?比如去年例子,某智能系统突然失控,把车停在高速上。谁也避免不了偶发风险,那你会不会担心:未来车是不是越越聪明,反而越脆弱?
我还想起我跟修理工聊天,他说:新车现在很多故障,都是软件的毛病多。还真不是硬件的问题多,而是软件 bug传染得快。反倒是硬件,像云辇-C系统的硬件保护,就得像苹果手机那样用心,否则摔一次就得修。
说到这,我突然想:你们会不会觉得,现在买车像是在买一份生活套餐——有安全,有智能,有温馨的小细节,还要考虑维修的便捷。车其实就是个移动的家或随身用品,不用每天打理,却能给你更多的安心感。
我还没细想过:长远来看,这种兼顾安全、智能和续航的车型,是不是更像我们生活中的万能工具?还是我太乐观了?也许是因为我总觉得,车永远还是得走,走到哪里,带着我们的温度和记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