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车经过时,路边那辆理想i6静静停在那里,没有什么特别炫目的外观,反倒给我一种扎实的感觉,就像某个熟悉的朋友,虽然没有刻意追求惊艳,但一看就很靠谱。
刚刚我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细节——这车的车门开启力度明显比我预想的要轻很多。想着祖传的那套车门弹簧,估算一下,好像减了个两三公斤的阻力(这段先按下不表),能更顺畅地打开,特别是在手提包或购物袋挂车把上忙活的时候。
这次理想i6的最大看点,应该是它的续航和快充能力。你知道,家庭用车最在意什么?安全、空间、续航不拖沓。回想前几天去朋友家,问修车师傅,你觉得纯电车最大的痛点是啥?他说,充电太慢,尤其长途用起来太烦。我就一直在琢磨,快充技术的突破,确实能大大缩短等车的沉闷时间。
相比同价位的Model Y,理想i6的差别就比如说,Model Y的快充体验像是开到自助餐厅,吃得快,但到最后还得等排队。而理想i6的5C快充,10分钟充500公里——这个数据,是«估算»,但如果是真的,意味着短途出行几乎不用等太久(对比竞品几乎秒杀)。
坦白说,我心里有点疑问:这样的大电池,除了排放的心情豪华套餐——续航之外,它的电池成本会不会太高?我猜可能占整车成本的20%以上。要说成本控制,其实就像咱们平时买菜,想要多买点白菜,得算算有没有余粮。我这心里估算,87.3kWh的电池,整个电池包成本约在1.6万左右(样本少,估算),从市场批发价来看,电池还是个深水区。
说到这我忽然联想到,理想布局的充电网络,现在已经覆盖了京津冀、江浙沪不少重点区域,3267座超充站到底够不够?我问了个销售同事,他笑着说:大城市都还算OK,但乡镇或偏远地区,支撑还得再多点。这就像平时回家乡,超市有水果,但有些远点的地方,菜还得自己早早带。
这种布局的策略,也让我觉得,理想想用自建生态弥补产品上的不足,就像开饭馆,要不就自己开自产菜的农场。你觉得,一个品牌自己弄充电站,是不是投资大,回收慢?可是没有这些,纯电车怎么跑得更远?——人说谁掌握了基础,谁就掌握了未来。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理想i6内饰那块。那块我特别喜欢它的双屏设计,副驾的21.4英寸娱乐屏让我想到,过去我坐某些豪华车,那种视觉体验就像是在娱乐厅一样。而且,整个内饰用料上,Nappa真皮多得有点奢侈。但问题是,一价值皮革,成本是不是也得多花点?我估算,内饰大件制造成本可能多出2000-3000元,但这能不能用卖颜值来弥补售价上涨的差距?我猜,不能光看颜值,要看实用。
这股豪华感,当然不能只靠漂亮,还得背后实打实的技术。理想的辅助驾驶,标配AD Max,加上激光雷达,可能让自动化像有人操控一样自然。这不禁让我想:这些黑科技带来的成本是不是压在零部件上?会不会成为长远的包袱?我估算着,激光雷达一套可能要3-4万块,算上软件与调试,整车成本就得比一般车型高个几千。
说到这个技术,我还在想,小伙伴们一直在讨论人机交互的体验。理想用语音助手,支持实时对话,甚至找车位、拍照这些功能,听起来很未来,但实际上到底运行多快?我问前线的销售,好像他们也不是完全全知道,一般给人的感觉是稍有保留。毕竟,技术再再厉害,遇到老旧网络或软件bug,有时候还是坑爹。这就像我们打游戏,服务器差点,画面卡顿,体验就大打折扣。
我觉得,理想i6最大优势还是在价格和科技感的结合上。它的售价预估在23.98万左右(估算),这个价位的车,能配置全家用车的多项黑科技,确实让人觉得物超所值。你会不会担心,理想是不是太卷,跟着价格、配置拼命追赶,却忽略了耐用和用户体验的平衡?我曾听销售说:价格低,后续维护是个问题。这让我思考:是不是实用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说到竞争,理想的对手可不止Model Y,小米YU7和乐道L90也都瞄准了这个区间。尤其是乐道L90,那提供换电方案,3分钟搞定,感觉像是在点外卖。我猜,这样的方案,对那些怕等待充电的人尤其有吸引力。问题是,这样的换电设备普及度会不会限制了市场空间?你觉得,换电是不是更像个少数人喜欢的玩法?我倒是觉得,如果换电站能像加油站那么普及,也许真能干掉充电焦虑。
理想i6的未来还真不好说。它的设计和技术,都是硬核的亮点,但市场接受度、品牌信任还得时间检验。你觉得,李想这次能狠下心,把价格做得更接地气吗?还是说,这只是一次试水,想试验市场反应?我想,到底谁能赢,还是留待日后验证。
这只车,停在路边时,我都能想象出它未来路上的样子。它会不会成为家庭新宠,还是会像某些泡沫一样,快速退潮捣蛋?没有人知道。只是当我盯着它的线条,脑海里突然冒出个问题:在这个逐梦的市场中,哪一款才是真正能抓住人心的那一款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