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还未揭幕,倒爷们就忙着“截胡订单”了,这事儿,怎一个“离谱”了得?
雷总亲自发声,发布会不亮底牌,也不搞预售。
这出牌方式,搁汽车圈,也算别具一格。
这番景象背后,藏着什么门道?
乍一看,是倒爷嗅觉敏锐,想趁机捞点油水。
可深究起来,这“截胡”的底气,从何而来?
还不是用户对小米汽车的期许值拉满了弓!
这份期许,一方面源于小米过往积攒的声誉,另一方面,也是本土新能源车企这几年扬眉吐气的缩影。
回想一下,过去咱买车,德系三强才是心头好,国产车总觉得低人一等。
可如今呢?
比亚迪、蔚来、小鹏,哪个不是掷地有声的牌子?
特斯拉挥刀降价,都能掀起一波国产车企竞相内卷。
这番光景,说白了,是咱们自个儿的技术上来了,消费者腰杆子也挺直了。
然而,这“截胡”现象,也抖露出一些问题。
用户何故求助于倒爷?
还不是怕一车难求!
这便抛出一个诘问:厂家的产能是否跟得上?
饥饿营销这招,玩脱了容易砸锅。
毕竟,用户的耐心是有限额的。
再来说说倒爷。
他们见缝插针的本事,着实令人咋舌。
但归根结底,倒爷也是趋之若鹜的。
哪有利可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想要彻底根除倒爷,仅靠厂家喊话是不够给力的。
需得从机制上寻出路,譬如实名制预约,重拳打击囤积居奇等行径。
有人揣测,小米此番秘而不宣,是欲擒故纵,玩弄悬念。
也有人认为,是小米对自家产品底气十足,不惧用户货比三家。
众说纷纭,但最终的答案,还得待正式开售那天才能水落石出。
实则,细细思量,本土汽车能发展到今时今日,颇为不易。
从最初的仿制,到现如今的自主研发,每一步都布满荆棘。
犹如一场长跑,奔袭至今,总算窥见了终点线的微光。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卸甲归田。
市场竞争是白热化的,稍有不慎,便会被扫地出门。
仅2023年,便有不少新锐品牌悄然退场。
这也警醒我们,造车不是儿戏,需要真金白银的砸入,更需要技术上的沉淀。
是以,对于小米YU7而言,不上市,不预售,或许亦是一种策略。
意在让产品臻于至善,更为成熟,更能经受住市场的锤炼。
毕竟,好酒不怕晚。
回到最初的“截胡”现象,它宛若一面明镜,映照出用户对国产汽车的期冀,也映照出市场中的一些乱象。
当我们惯性地将矛头指向倒爷的贪婪时,是否忽略了供需关系的失衡,以及机制上的罅隙?
小米YU7的最终表现会怎样?
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但更为关键的是,冀望本土汽车能够再接再厉,以更优异的产品与服务,博得用户的首肯。
这才是制胜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