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2.0时代,传统车企集体发力。增程2.0和1.0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理想L9、问界M7这些增程爆款还在月销3万+的高位上躺着呢,就被一票传统车企的新车给"截胡"了:9月2号,比亚迪悄悄上市了搭载"超级增程2.0"的唐DM-i,满油满电能跑1500公里还带快充;

9月8号,吉利银河L6增程版喊出"亏电油耗3.2L,比纯电还便宜"的口号;9月15号,长城魏牌蓝山智驾增程版,带着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上市,首月订单破3万。

增程2.0时代,传统车企集体发力。增程2.0和1.0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有驾

要知道,过去两年增程技术可是新势力的"自留地"——理想靠它站稳高端,问界靠它月销破5万,连零跑都靠增程版翻身了。

可到了2025年8-9月,传统车企集体发力,不仅产品力追上来了,销量增速还更猛。

这事儿透着古怪:增程技术不是早就被新势力玩明白了?

怎么主导权说回来就回来了?

2025年9月传统车企扎堆发新车,增程2.0的"胜负手"到底藏哪儿了?

要说这轮反转的关键节点,得从2025年8月15号工信部发布的一纸新规说起——《关于优化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指导意见》。

文件里明说了:2026年起,增程式电动车要和插混车统一执行"综合续航不低于1000公里""亏电油耗不高于4L/百公里"的新标准,而且必须标配高速领航辅助(NOA)功能。

这规矩一出来,新势力们当场就"懵圈"了——理想、问界这些品牌,之前的增程车虽然卖得好,但普遍存在两个硬伤:一是纯电续航200公里左右,满油满电综合续航也就800-1000公里(比如理想L8综合续航1100公里,但得加满油);

二是智能驾驶基本靠供应商方案,高速NOA功能要么收费开通,要么反应慢半拍。反观传统车企,早就在憋大招:比亚迪从2024年就开始研发"增程+插混双模电驱",吉利投了上百亿搞"雷神智擎增程专用发动机",长城在智能驾驶领域砸了5年研发……新规一落地,新势力们要么得重新调校电池和增程器(成本暴涨),要么得加速自研智驾(周期至少一年),而传统车企的"技术储备库"开仓放粮——这不,9月扎堆上市的新车全达标,甚至超标!

观点抛前面:增程2.0时代拼的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有没有提前埋技术伏笔"。

新势力吃的是"市场红利",传统车企赢的是"长期研发投入"——这波反转,本质上是"临时抱佛脚"遇上"十年磨一剑"。

增程2.0时代,传统车企集体发力。增程2.0和1.0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有驾

第二部分:增程2.0到底升级了啥?

为啥传统车企能"后来居上"?

很多人以为增程技术就是"给电动车加个油箱",其实2.0版本早就不止这么简单了。

先说最核心的动力系统:传统车企这次普遍用了"增程专用发动机"——比如吉利的1.5T增程专用机,热效率做到44.3%(比普通燃油机高10%),专门优化了发电效率;比亚迪的"超级增程"把增程器和电池包深度联动,低速用电、高速直驱(发动机驱动车轮),亏电状态下油耗压到3.5L/百公里(比同级别燃油车还低)。再看新势力?理想L系列用的还是"油改增"平台,增程器和电池的匹配靠软件算法"打补丁"。

再说智能驾驶:新规要求标配高速NOA,新势力原本依赖的第三方方案(比如华为ADS基础版、大疆车载)响应速度慢,而传统车企要么自研(长城的Coffee Pilot Max增程版,能识别锥形桶、施工路段),要么和头部供应商深度定制(比亚迪和Momenta合作的"天神之眼"增程版,变道成功率超98%)。传统车企还把插混车的"底盘功底"搬过来了——比如魏牌蓝山的增程版,用的是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架,过弯侧倾比理想L9还小,这对家用车来说太加分了。

知识增量:增程2.0和1.0最大的区别,其实是"从凑合能用"到"全面对标高端"。

以前增程车被吐槽"高速费油""电感不强",现在传统车企把这些痛点干掉了——你想要长续航?

有;想要低油耗?

有;想要智能驾驶?

增程2.0时代,传统车企集体发力。增程2.0和1.0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有驾

也有。

这哪是升级?

根本就是"降维打击"。

第三部分:为啥主导权又回到传统车企手上?

背后藏着哪些深层逻辑?

表面看是新势力"没跟上",深层分析其实是"基因差异"决定的。

新势力的优势在于"快"——2021年增程概念火的时候,理想、问界靠着精准定位(家庭用户、解决续航焦虑)快速占领市场,用两三年时间把销量做到30万+。但这种"互联网打法"有个致命伤:重营销轻技术储备。比如理想的增程器最早是采购的东安动力,后来才自研;问界的增程系统很多零部件依赖第三方,遇到新规这种强制标准,调整起来就像"给高速行驶的车换轮胎"。

传统车企呢?

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些"老玩家",过去十年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领域攒下的技术家底,可不是白给的。2020年新能源车刚爆发时,它们可能反应慢半拍,但人家默默干了三件事:一是持续投入增程专用技术研发(比如比亚迪的"骁云"增程发动机从2019年就开始立项);二是把插混车的成熟供应链(比如高压油箱、混动电池)平移到增程车上;三是懂风向——工信部2024年就开始吹风"增程要和插混同标准",传统车企立马调整研发方向,而新势力直到2025年上半年还在纠结"要不要降价冲销量"。

这就像跑步比赛,新势力靠冲刺抢了先,但传统车企穿着专业跑鞋(技术积累),听着发令枪(信号),最后反超只是时间问题。

第四部分:网友都在问:增程车到底是谁的天下?

增程2.0时代,传统车企集体发力。增程2.0和1.0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有驾

传统车企会一直赢吗?

咱们整理了几个热门问题,客观唠唠:

Q1:新势力会不会彻底被拍死在沙滩上?

不会!

但得"换活法"。理想、问界这些品牌已经有了用户基础和品牌认知,只要肯砸钱补技术(比如自研增程专用发动机、加速智驾迭代),还是能守住高端市场。但那些靠"低价增程"冲量的二线品牌(比如某品牌增程SUV卖10万却亏电油耗5L),可能真要凉凉——传统车企的增程车现在最低12万起,配置还高。

Q2:增程技术会不会被纯电取代?

短期(3-5年)不会!

增程2.0时代,传统车企集体发力。增程2.0和1.0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有驾

2025年充电桩覆盖率也就30%,三四线城市充电还是老大难,增程"可油可电"的优势太明显。传统车企的增程2.0已经解决了"高速费油""亏电无力"的痛点,反而成了过渡期最稳妥的选择。

Q3:传统车企这次赢,是运气还是实力?

八成是实力!

只是导火索,真正决定胜负的,是过去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对市场的理解。新势力擅长"造概念""玩流量",但汽车是耐用消费品,用户最终买的还是"可靠性"和"长期体验"——这方面,传统车企吃了几十年的亏,也攒了几十年的经验。

结语:增程2.0时代,主导权回归只是开始

回头看这事儿特别有意思:2021年新势力靠增程"弯道超车"的时候,不少人喊"传统车企要完了";结果到了2025年,传统车企用成熟的技术、扎实的产品,把主导权又拿了回来。

增程2.0时代,传统车企集体发力。增程2.0和1.0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有驾

这哪是什么"打脸"?

根本就是制造业的底层逻辑——短期看风口,长期拼内功。

增程市场会怎样?

或许新势力会学着"慢下来"搞研发,传统车企也会懂"用户运营",但有一点肯定不变:谁能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续航、油耗、安全、智能),谁就能站在牌桌中央。至于现在?

咱就等着看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下一轮"过招"吧——毕竟,好戏才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