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通技术创新获大奖,经历行业低谷,坚持种地哲学

一说到企业的转型突围和技术革新,谁能想到一张1696万元的“科技大奖”背后,会藏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心酸和坚持呢?问题就来了:在大大小小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里,到底啥能让一家曾经濒临倒闭的老修配厂成长为全球客车一哥?又是谁,一步步带着大家走出低谷,实现逆袭?真要细说起来,这背后不光有数字上的变化,更有一串串选择和坚守。

其实,宇通的发展,看起来像是教科书式的案例,但真要拆开了看,里面可真没那么顺。你看汤玉祥——这个名字在围观群众的耳朵里并不算多火爆,可就是这个曾经在厂里拧螺丝、干苦力、“土做事”的低调企业家,硬生生用“种地哲学”把一家修车厂种成了全球客车巨头。难不成,商业“秘籍”藏在土里?别急,咱来扒一扒。

让人好奇的不止是那近1700万的大奖,更有——这钱为啥年年涨?别的公司都想着省钱过日子,宇通怎么敢大手笔撒币,激励创新?说白了,是钱撒得值,还是面子工程?更要命的是,技术创新真的能成为公司活下去的关键推手,还是一时“高大上”秀场?这些问题,放在每个想赚钱、想活下去的企业主面前,都是灵魂拷问吧。

要说宇通能杀出重围,有多大程度得益于汤玉祥的“倔劲”,估计没人会否认。他不是那种爱上头条、爱开发布会的企业家,低调到什么程度?据朋友爆料,厂里员工平时都见不到他几回。他更像是那种守在地头的老农民,埋头苦干,嘴上也爱叨念“做企业就像种地”。种地,能当商业法宝?很多人一开始都觉得这话有点土味,可是真理往往就挺朴素的——靠天吃饭不行,老老实实把地种好,你可能不会一夜暴富,但绝对能在大风大浪里活下来。

翻翻宇通的老账册,对汤玉祥来说,重视技术创新是骨子里的执念。别的厂子全靠组装,啥都依赖外面,他早早就盯上了技术这个“风口”。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要做领头羊。”说干就干,研发投入每年都要占到营收的5%,远高过行业的均值,大家喊着缺钱,他是真不差钱全砸在实验室里。你要问结果?1999年,宇通在国家还没打算大力补贴新能源的那会儿,愣是掏钱自己先做出了纯电动客车。这杠杠的前瞻性,说不佩服都难。

到了2023年,行业里的第一个软硬件一体化技术平台“睿控E平台”上线,这可不是买来贴牌的玩意,技术、硬件都靠自己人搞定。下苦功夫,慢工细活,平台一推出来,行业都来围观。其实,谁背后没点野心?宇通本来就是纯靠大巴混饭吃的公司,结果现在什么卡车、专用车,样样都开始染指,一副“你能造的,我也能玩”的节奏。

然后就有人问了,啥都顺风顺水吗?要真是这样,说宇通是靠天吃饭得来的也没人信。其实,对于整个客车圈来说,2017年以后简直黑云压城。高铁越来越发达,城里人谁还整天坐长途车?加上家家买了车,拉货拉人都不用巴士了,行业开始躺平。有媒体甚至写过,“五年销量腰斩,一代霸主危机重重。”事实也挺扎心的,2021年的宇通客车只卖出4.1万辆,比最辉煌时少了一半。要搁一般人,估计早就认怂了。

可没成想,宇通硬是扛过来了。翻看2024年财报,营收372.18亿元,增长了近四成,净利润更是一口气翻倍。你说,企业周期真的无法逆转吗?还真不见得。关键时候,管理层有没有那点子骨气?敢不敢烧钱去做那些大家都觉得“目前看不见盈利”的事?钱花下去了,底气才有,行业萧条也不怕,淡季也能忙着搞研发。

这边,技术奖金不断飙升也是个看点。2025年7月,不声不响就来一场表彰大会,奖金1696.8万,甩出去就是“给干活的人吃肉”。你要说别的企业搞创新也给奖,可像这样年年涨、涨到创历史新高的不多,还是工业企业。这笔钱不是全撒笑脸,有42个项目得奖,大头分给了“海外高端大电动客车”“公交短后悬开发”等重点项目。企业里的人都说,只有把钱撒到真正能改变公司命运的创新岗,创新动力才会上来。其实吧,现在的制造业都在喊“数智化转型”,宇通这次专门设置了奖项,鼓励大家用大数据和自动化思维升级工厂。别觉得搞设备智能化只是哗众取宠,未来赚钱的活,七八成靠的都是这股数智化东风。

汤玉祥在表彰会上讲话有点像老师画大饼:“要把本职做到极致、让技术变现。”话虽俭省,可是这个道理确实难得。谁不想今天销售冠军、明天还登榜?但各种行业泡沫破了以后才发现,稳扎稳打才是真的王道。这个时代瞬息万变,今天是风口,明天就成了坑,谁能沉得住气,谁就是最后赢家。你看宇通的业务早就国门之外,产品卖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就拉回了370多亿的营收,这要是没两把刷子,老外也不会买账。

讲回那个“种地哲学”,这话越琢磨越有味。中国制造业很多公司梦寐以求“一步登天”,喜欢讲什么科技革命、商业奇迹,其实大部分翻车也就败在浮躁上。汤玉祥没追风口、没搞花架子,靠的就是“每一季都下田干活”的本分劲。这种仿佛老农民似的生存智慧,看着老土,实际可比那些流量梗更靠谱。你问企业家们,什么最难?恰恰是一天一地、一锄一镐,把活儿细细做下去。互联网圈说,“流量是王”,但制造圈其实靠的是“地气儿”,不冲动、不冒险,慢慢熬,最后才熬出个大气候。

宇通技术创新获大奖,经历行业低谷,坚持种地哲学-有驾
宇通技术创新获大奖,经历行业低谷,坚持种地哲学-有驾

讲真的,这些年度销量、营收增长的数据表面上让人艳羡,可真要放到行业大背景下去分析,请问,哪个制造企业不是在寒风里咬牙挺住?有谁能保证明天的冠军还是自己?技术创新、重奖员工,到底是真需求、还是高光舞台下的面子活?汤玉祥的选择告诉大家,“冠军”这顶帽子随时会掉,只有扎扎实实把基本功练到家,才有可能迎来新的巅峰。

宇通技术创新获大奖,经历行业低谷,坚持种地哲学-有驾

你问大家怎么看宇通未来,会不会沦为曾经的“昨日黄花”?很难说。企业的命运谁也无法预测,一场危机,可能让一切都归零。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重视研发和创新,把人才放在核心,或许不一定年年笑到最后,至少不会第一批出局。企业能不能长久,拼的是定力、是耐心、是抗波动的底层能力。

说到底,创新的奖,大可以砸一次面子工程,也可以像宇通这样当成公司命脉。市场不相信眼泪,销量冠军只是一时,只有人才和创新底牌才可能长赢不衰。下次你再被企业奖金数字炸到,别光看热闹,多想想背后的策略、逻辑和坚守,也许才能看透工业大佬的“养地生金”之路。

宇通技术创新获大奖,经历行业低谷,坚持种地哲学-有驾

话说回来,各位如果是企业老板、或者在行业里混饭的,你更认可啥?高举创新大旗还是稳健种地求生?若是你手里握着1696万的大红包,会怎么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呗——谁说思想碰撞不能自带奖金效应?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