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日子,家家户户有辆车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车子开久了,总免不了要去洗一洗,保养一下,图个干净舒心。
很多人为了省心,都会选择那些挂着大牌子的连锁店,觉得专业、有保障。
可有时候,恰恰是这份信任,换来的却是一肚子窝囊气。
最近,北京有位姓Lulu的车主,就遇上了这么一件闹心事。
她开着车去了一家“天猫养车”的连锁店,花了一百多块钱做了个精洗,结果车是洗干净了,可车喇叭却被洗“哑”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发生在9月14号的中午,Lulu女士把自己的爱车开到了位于北京市延庆区京银路上的那家天猫养车店。
她选择的服务项目叫“车辆精洗”,听名字就知道,这可不是路边十几块钱随便冲冲水那么简单,收费是158元,用了个优惠券,实际花了138元。
对于洗车来说,这个价格不算便宜,想必服务也应该是细致入微的。
整个过程大概半个小时,车子从店里开出来的时候,确实是焕然一新,看着就让人心情愉快。
可这份好心情并没能维持太久。
Lulu女士开车上路后没多久,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当她习惯性地想按喇叭提醒一下前方时,传来的声音让她大吃一惊。
原本清脆洪亮的鸣笛声,变得特别小,而且声音发闷,有气无力的,就好像一个人感冒了嗓子发炎一样。
这可不是小毛病,喇叭是行车安全的重要部件,尤其是在复杂的路况下,关键时刻按不响,后果不堪设想。
Lulu女士心里一沉,意识到这很可能跟刚才的洗车有关系。
她没有耽搁,马上通过美团上留的商家电话联系了这家店。
店家的态度还算可以,建议她把车开回去检查一下。
由于当天下午Lulu女士还有别的事情要处理,于是她和店家约好,在第二天,也就是9月15号的上午,把车送回了店里进行检修。
这一检查,就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店里的师傅们又是拆前保险杠,又是拿电脑进行匹配检测,折腾了一系列操作。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足足耗了四个多小时。
最后,店里的老板娘走了出来,给出的结论却让Lulu女士无法接受。
老板娘是这么说的:“你的喇叭坏了,跟我们洗车没有关系,我们的高压水枪不可能把水冲进去的。我们现在可以再帮你做一次故障码清除,如果还是不行的话,那你就得去找汽车厂家了。”
这话听起来,意思很明确,就是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到了当天下午四点左右,店家最终表示他们修不好,建议Lulu女士去专业的4S店看看。
Lulu女士虽然心里很不满,但也明白跟店家继续纠缠下去没有结果,要解决问题,还得找更权威的地方。
于是,在9月16号的上午,她把车开到了品牌4S店。
4S店的检查结果,可以说是给了这件事一个明确的答案。
经过专业技师的拆解和诊断,4S店非常肯定地指出,喇叭损坏的根本原因就是进水导致的。
为了让证据更具说服力,4S店的师傅在拆解喇叭的过程中,还专门录制了视频,并且把视频发给了天猫养车的那家门店。
按理说,有了4S店这样的权威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和视频证据,事情应该水落石出了。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即便是面对这样的“铁证”,天猫养车(京银路店)依然不认可,坚持认为这事跟他们无关。
这次在4S店更换喇叭加上工时费,总共花费了775元,店家明确表示,这笔钱他们是不会承担的。
事情到这里,就陷入了一个僵局。
Lulu女士的逻辑很简单:我的车在洗之前喇叭是好的,在你这里精洗完,一开出门喇叭立刻就坏了,现在4S店也出具了专业证明,说是进水导致的损坏,时间、地点、原因都对得上,怎么就跟你没关系呢?
而店家的逻辑也很“坚定”:我洗了那么多车都没出过问题,我的操作是规范的,你的车喇叭坏了可能是它本身老化了,或者就是个巧合,反正不是我的责任。
那么,高压水枪洗车,到底有没有可能把喇叭冲坏呢?
答案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们普通人可能不太了解汽车的构造,其实大部分家用车的喇叭,为了让声音能更好地传出去,一般都安装在车头前面,比如保险杠内侧或者中网格栅的后面。
这个位置虽然有一定的防水措施,但主要是为了应对下雨天的雨水或者路上的溅水。
而“精洗”服务中使用的高压水枪,那个水压是非常大的,如果洗车工为了把缝隙里的泥沙冲干净,拿着水枪近距离、长时间地对着中网或者保险杠的缝隙猛冲,强大的水流就很有可能穿透喇叭的防水层,直接灌进喇叭内部,导致里面的电路短路或者零件生锈,喇叭自然也就“哑”了。
Lulu女士的车是在洗完后“立刻”就出现问题,这种紧密的时间联系,已经让“巧合”这个说法显得非常苍白。
这件事最让人感到无奈的,其实是商家处理问题的态度。
当消费者拿着证据找上门时,他们不是积极地去核实问题、协商解决,而是一口咬定“与我无关”。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变相地增加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你想想,为了这775块钱,一个普通人需要花费多少精力?
要来来回回地跑店里、跑4S店,要不停地打电话沟通,如果沟通不成,可能还要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要走法律程序。
这中间耗费的时间、交通费、误工费,可能早就超过了维修费本身。
很多商家恰恰就是抓住了消费者“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用强硬的拒绝态度,逼得消费者知难而退,最后自认倒霉。
Lulu女士显然不愿意就这么算了。
她在网上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连同消费凭证、4S店的维修报告和聊天记录,都清清楚楚地发了出来,并且直接向天猫养车总部发问:作为一个全国连锁的头部品牌,就是这样对待客户的吗?
加盟店出了问题,总部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监督和处理的机制?
消费者选择你们这样的大品牌,图的就是一份保障和信誉,如果出了问题,品牌方却和加盟店一起“踢皮球”,那品牌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
她给出了明确的诉求,要求总部介入解决,并且设定了三天的时间期限,如果得不到回复,她将通过法律途径,不仅要求赔偿维修费,还要索赔因此产生的所有相关费用。
这种坚决的态度,也反映出了一个普通消费者在维权路上的艰辛与决心。
这件事也给所有车主提了个醒,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保留证据,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