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五日,香港交易所,当奇瑞的股价停在屏幕上,市值直逼一千八百亿港元时,这位从一汽走出来的汽车人尹同跃,终于忍不住,喺现场留下了眼泪。
这次资本市场的盛会可以说是完美无瑕,发行价格定在每股三十点七五港元,最后募集到九十一亿四千万港元,市场反响热烈得令人吃惊——超额认购达到二百三十八倍,一下子刷新了今年港股的认购纪录。
这令人震惊的市值,甚至被看作是一次性弥补了蔚来、小鹏、零跑去年累计亏损的全部金额。
他到底是怎么搞到的呢?
海外捞金,巴西封神
奇瑞凭什么能扛起这么高的市值?答案可不是在国内,而是在远方,资本市场一看就明白,它那台在海外疯狂“印钞票”的机器才是关键。
这台机器的动力究竟有多强大?据说,每当中国向全球出口五辆车,其中就有一辆贴着奇瑞的标签;咱们每天卖出去的四辆车,也有一辆是送到海外市场。这可不只是单纯的出海,而是在搭建一道牢不可破的利润防线。
特别是在遥远的巴西,奇瑞简直就像是开了“封神”模式一样。那边的经销商,一个月就能卖出大约一点二万台车,旗下的Tiggo7Pro,个SUV,直接把老牌劲旅现代ix35甩在后头,狠狠冲进了当地SUV销量前列的前三名。
这可不是碰碰运气。国内同行还在为设计、智能和配置拼得天翻地覆的时候,奇瑞用“便宜耐用、空间大的”这套朴实的标签,准确抓住了拉丁美洲消费者的核心需求,轻松打开了市场。
更让投资者提起兴趣的是盈利水平,每出口一辆车,带来的净利润竟然比国内多出整整八个百分点。
这其实归功于奇瑞多年坚持的本地化布局,比如巴西工厂的本地化程度已经达到65%,光这些,就节省了将近三成的海运费用。
这套思路特别明白:有个能脱离国内激烈价格战、还能稳定盈利的增长模式,才是真正让华尔街愿意为这个故事买账的关键原因,也才是它市值上千亿最坚实的底牌。
回家就挨打的高材生
可是在咱们国内看的话,场景就彻底变了个样。那个在海外市场叱咤风云、表现优异的金牌选手,一到了国内就显得吃力不少,甚至有点像“挨打”的意思。
奇瑞的本土难题,实际上就是“高端”和“低利”这两大魔咒缠身。它们也不是没试图向上一些,可惜结果不尽如人意。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高端品牌星途,今年的成绩差强人意,前八个月的销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去年同期还下降了百分之三点八四。
更令人失望的是,旗下某款被寄予厚望的关键产品,在八月份只卖出了115台,这个数字,恐怕连“蔚小理”一个门店的销售额都比不上。
到底出了啥问题呢?奇瑞似乎没把当年在发动机研发上那种“死磕”的劲头,延续到品牌打造上。所谓的“高性价比”这个标签,就像一块粘得紧紧的牛皮糖,牢牢粘在身上,反倒成了品牌升级的沉重负担。市场根本不买你的溢价,自然也不给你提升空间。
品牌提不上去,盈利能力也跟着吃亏。今年的单季毛利率跌到12.4%,这数字还在不断往下掉。跟比亚迪那个20.1%的毛利率一比,简直差远了。这也直截了当地反映出它在本土价格大战中,表现得挺被动、挺吃亏。
看了财报,发现资产负债率从前年的93%降到今年三季度末的89%,不过这个比例还是比行业的平均水准高不少。说白了,就是账面上看着挺热闹,可兜里的钱其实不多。
这块本土市场的短板,成了奇瑞千亿估值背后最大的不安因素。所有投资者心理都悬着个疑问:要是海外市场突来变故,补贴又减少,本土这副身板,真能扛得起那么大的市值吗?
掏空家底,赌一张电车牌
既然国内市场看着那么不堪一击,为啥资本市场还愿意给出这么高的估值溢价呢?其实,他们的赌注不是在现在,而是在未来,归根结底,这就是一场看得见未来的豪赌了。
看重的是奇瑞能利用这次IPO筹来的钱,再现燃油车时代的辉煌,把新能源业务那“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难题给解决了,最终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投资者对奇瑞“死磕”基层基因的信任,是有一段历史根源的。大家都还记得,曾经尹同跃就是靠着从英国买来的二手发动机生产线开始创业的,亲自带着团队攻坚克难,最终成功开发出了九款“中国心”十佳发动机。这种“技术立企”的基因,早已成为信心的支柱。
现在,所有筹备工作都已就绪。招股书明明白白地说,这次要募集九十一亿多港元,其中百分之六十,也就是大概五十五亿,都会毫不犹豫地投到研发上。这可不是用来分红的,这可是为了未来的“战斗”准备的军费。
这场战斗的重头戏,就是和宁德时代签的那份800V高压快充技术协议。摩根大通这些一流机构都觉得,这技术可能成奇瑞翻盘的决定性因素。
照着安排,这个“十分钟充满电,能跑二百公里”的技术,预计在二零二六年第二季度正式搭载到车上。这不仅是个技术,更像是一张通往未来主流技术路线的“入场券”。
眼下确实挺紧要的,奇瑞去年新能源的销量虽然冲到了五十八万辆,增幅也翻了两倍多,听着挺吓人,但和比亚迪那四百万辆的庞大规模比起来,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就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更令人担心的是,除了QQ冰淇淋这类在二线市场打拼的车型外,奇瑞到现在还没有推出一款真正火爆的纯电车型。眼见着吉利、长安这些对手日益逼近,留给奇瑞的发展窗口,确实不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