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称:
不久前,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依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其实施办法的规定,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一份召回方案。
决定从现在开始,召回2024年2月6日到2025年8月30日期间制造的部分 SU7标准版 电动汽车,总计有116,887辆。
小米汽车回应说,这次OTA软件更新召回,主要是为了让辅助驾驶更加靠谱,像是优化了速度控制策略,还加进了动态车速功能,这样高速领航辅助跑起来更顺畅。小米汽车一直把用户安全放在首位,虽然这次升级不用换零件,但咱们还是按着召回程序来操作和备案。
雷军也把小米汽车给用户的回复转发了,提醒各位车主仔细瞧瞧。
召回不是坏事
11.7万辆小米SU7要召回,这事儿在不少人看来挺严重的,甚至还有人觉得小米这回栽了跟头。
新零售参考那边觉得这事儿挺给力的,咋个说呢?因为主动召回能显出企业对品质的负责态度,对消费者也更有保障,长远看来,这反倒是有利于品牌信誉的提升。
对消费者的安全担责任,是车企最基本的底线。
汽车可不比手机,坏了可不是重启几下能搞定的,严重的话还真牵扯到性命呢。
小米主动备案召回,用OTA远程升级来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承担责任,没在推脱。
这次召回传递的信号,对新能源行业来说,算是立了个好榜样。
从前不少车企搞的OTA更新都是悄无声息的,用户甚至都没意识到,车机就被远程偷偷升级了。
这招虽说快,安全责任却弄得一头雾水。
打个比方,特斯拉一年召了六回修,靠的就是这OTA补丁大法。
这类“悄无声息的召回”,差不多成了智能车界的惯例了。
近两年,全球的车企全都被软件漏洞折腾得焦头烂额。
特斯拉那真是“常客”了。去年12月,美国几乎所有上路的特斯拉车型都被一次性召回,数量多达203万辆,为的就是在Autopilot系统里加装新的安全防护措施。
今年7月底,它在美国又召回了超过180万辆车,原因是软件系统没能发现引擎盖没关紧的隐患。
这些毛病基本上都是靠OTA远程升级搞定的:比如有时候刹车慢半拍,就给你推送个补丁上去。
有时候后面的车预警算法出差错,立马又给你整一版新的程序改进一下。
简单来说,一旦发现漏洞,马上远程推送修复补丁。
为啥OTA那么离不开?道理挺简单的,智能车的软件代码早就超过一亿行,是传统燃油车的十几倍以上。
代码一多,出问题就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OTA的用途,就跟写论文发现错别字一样,不用重头来过,改改就搞定。
有网友吐槽这套路,直说这是“新势力”的老毛病:拼命抢占市场,先把功能堆出来,剩下的慢慢调调。
不过,这事儿可不光是新势力才有的。
奔驰、福特这些老牌车企也逃不了这阵风波。
奔驰前些日子因为电控单元调校出问题,召回了一些进口的GLC、EQE和国产的EQB;福特今年上半年更是连发了80多次召回公告,简直成了业内的“召回大王”。
看来,软件故障不过是老调重弹,召回这事儿其实是车企家常便饭。
召回,是修补问题还是升级改进呢?
可这类召回,还是曝出了智能驾驶的两大老毛病:硬件扛不住,宣传吹得天花乱坠。
咱们先聊聊硬件。
这回小米召回的名单里就只有标准版,Pro和Max版都没被牵涉进来,原因很可能跟激光雷达有关。
打个比方哈,下暴雨出门,标准版就备了把伞,雨下得猛,那还是容易被淋湿的。
Pro和Max那就不一样了,既带把伞又穿件雨衣(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多层保护起来,人家才更靠得住。
就是说啊,软件再牛,没有硬件撑腰,也顶不住风头。
说起宣传,这块儿得下足功夫,没招数可不成。
监管那边早就提过警告了,有些车企喜欢把L2辅助驾驶吹得跟自动驾驶似的,甚至还打出“零接管”、“双手不用摸方向盘”这种噱头。
关键在于,辅助驾驶永远是“帮忙”,绝不会“顶替”你。
宣传画做得太大了,用户容易弄糊涂了功能到底有什么,结果出了事儿,责任就成了互相推诿。
今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推出了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车企得把功能界限写得明明白白,别再模棱两可了。
智能汽车别光顾着耍花招,吸引眼球没用。消费者真正看重的是那种踏实靠谱的使用感受,而不是花里胡哨的噱头。
说白了,智能汽车的发展就跟孩子学走路似的,摔跟头是难免的。小米召回11万辆SU7,不是啥“大事儿天塌了”,而是行业在速度和安全间摸索平衡的必经过程。
往后,车企只要别偷工减料,也别把功能吹得天花乱坠,OTA还得不断升级完善,消费者肯定愿意多给点时间和耐心。
说白了,新技术刚出来,谁能做到十全十美呀。
关键是车企有没有在意用户反馈,能不能赶紧改正问题。
只要做到这点,智能汽车才会真正成为咱们靠谱的出行好帮手。
手机撞车
小米17和iPhone17相比,哪款更合适你?
过去这几天发生的事儿,让雷军心里那个滋味儿,真是说不清道不明。
这事儿偏偏撞上小米正经历大变化:王腾被炒,17手机提前亮相,还加上汽车召回,真是忙得一塌糊涂。
外头大伙儿普遍觉得小米的动作有些急促。
这事儿背后藏着个矛盾:小米在汽车领域越来越霸气,而在手机业务上却显得有点儿急忙。
眼下,小米推进高端化战略,心里却在“自信满满”和“小心翼翼”之间摇摆。
小米17直接跳过了16,雷军称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飞跃”,还公开喊话要全方位挑战iPhone。
消费者眼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小米的命名规律全乱套了,就为了跟苹果拼节奏。
这让人不禁琢磨,小米究竟是自己在把握节奏,还是被竞争对手牵着鼻子走。高端化的关键在于自信,而不是一味地盯着别家跟风。
再说了,汽车和手机的玩法不一样,小米得弄明白这点才行。
手机市场靠频繁更新抢眼,汽车可不是这么一回事。宝马3系、奔驰S级的地位,是几十年口碑累积出来的,不是随便几次换个名字就能成的。
小米汽车要是像手机那样频繁换花样,今天换个名字,明天模仿别家,时间长了肯定会把品牌形象搞得一团糟。
买车的人更看重的是车的稳扎稳打和靠谱程度,可不是图一时的热闹。
这也正是为啥说,雷军现在比以前更得有“自信”了。
这份自信,不是吹牛大话说出来的,而是看品牌能不能长久稳定地走下去。
真正的高端,不是躲着问题装作无事,而是敢于正视问题并把它解决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