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内卷,充电宝成“定时炸弹”?

近,充电宝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这一举措无疑是为了保障飞行安全,也提醒我们,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充电宝为什么会爆炸?从技术角度来看,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嵌,经电解液嵌入负极石墨层。但在快充、低温或过充时,锂离子可能来不及嵌入石墨,直接在负极表面沉积为金属锂,并生长为树枝状晶体。这些锂枝晶可能穿透电池内部的隔膜,使正负极直接接触,引发微短路,导致电池短路,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如起火、爆炸等。

新能源车内卷,充电宝成“定时炸弹”?-有驾

此次大规模充电宝出现问题,据多方消息,是因为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将隔膜材料从陶瓷涂层换成廉价塑料,替换后的塑料隔膜热稳定性骤降,而充电宝长期充放电会导致隔膜老化,绝缘失效,终数百万片电芯流入市场。

充电宝爆炸事件频发,究其原因,与充电宝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价格战密切相关。为了追求低价,一些厂商不惜牺牲产品质量,使用劣质电芯,偷工减料,终导致安全隐患。电芯占充电宝成本的50%,是品牌压缩成本绕不过的地方。品牌方压价,电芯厂外包,代工厂偷换材料,终导致问题爆发。

新能源车内卷,充电宝成“定时炸弹”?-有驾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自2023年8月1日起对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安全。但即便通过了3C认证,也存在钻空子的空间。一些厂家只在检测框架要求的指标上勉强达标,内部材料早已偷梁换柱,节省成本。

新能源车内卷,充电宝成“定时炸弹”?-有驾

充电宝行业的崩塌,究其原因是无止境的低价压缩成本导致的恶性循环。经过这一轮行业洗牌,数码产品、充电宝市场能够更为规范。但这次充电宝频频着火也给新能源汽车敲响了警钟。过度内卷和价格战终会反噬整个行业。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主战场不在每月甚至每周的销量排行榜,而在十年后的道路上,往大一点说,主战场不在中国,而是在全球市场,更大规模的市场需要更庞大的供应链,也需要更严格的体系建立。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兴衰,也是一场因为内卷式低价竞争导致系统性溃败的例子。为抢占份额,车架钢材厚度从1.2mm减至0.8mm,承重能力下降30%,省略电泳涂装工艺,防锈周期从5年缩至1年,结果就是故障率飙升,质量崩盘带来的信任坍塌,然后被日本品牌反超。

新能源车内卷,充电宝成“定时炸弹”?-有驾

充电宝安全问题再次提醒我们,安全是第一位的。在追求低价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产品质量和安全。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购买充电宝时,要选择正规品牌,关注产品是否有3C认证标识,并注意充电宝的使用年限。对于厂商来说,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牺牲安全。只有这样,才能让充电宝真正成为我们便捷生活的帮手,而不是安全隐患。

#汽车资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