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身边聊起车,智能驾驶绝对是个绕不开的热门话题。
车企的宣传铺天盖地,广告片里,司机悠闲地喝着咖啡,车子自己在高速上稳稳当当地跑着,仿佛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
听起来确实让人心动,谁不想在堵车或者长途驾驶时,能有个“靠谱的机器人”帮自己一把,放松一下呢?
很多销售人员也会拍着胸脯向你保证,他们的系统比人类驾驶员安全多了,事故率只有人类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可就在我们快要相信这个“安全神话”的时候,时不时冒出的新闻又会给我们浇上一盆冷水。
就像前不久发生在济青高速上的那起事故,一位五十多岁的司机在凌晨时分开启了车辆的高速领航功能,结果在系统发出尖锐警报、强制退出辅助驾驶模式的时候,距离前方的故障车只剩下不到二十米,最终以近九十公里的时速撞了上去。
这样的事情,让人心里不禁打个大大的问号:这个随时可能需要我们紧急接管的智能驾驶,真的像宣传里说的那样,比我们自己开车更安全吗?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数据。
车企们拿出的数据通常都非常漂亮,比如特斯拉就曾宣称,在开启其辅助驾驶系统的情况下,车辆的安全性是人类驾驶员的十倍。
这样的数据听起来,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但奇怪的是,来自官方机构的调查报告却给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
就拿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在2025年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来说,数据显示,那些搭载了L2级别辅助驾驶系统的车辆,每行驶一百万英里,事故发生率高达7.9起。
这个数字不仅不清,反而比完全由人类驾驶的车辆高出了整整1.6倍。
尤其是在遇到暴雨天气或者道路施工这些复杂情况下,系统的误判率甚至能超过四分之一。
这就奇怪了,同样是统计事故率,怎么会得出两个完全矛盾的结果呢?
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猫腻”。
车企那些漂亮的“成绩单”,很多时候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
首先是一种很巧妙的“统计陷阱”。
比如,有些车企在计算所谓的“安全里程”时,只统计智能驾驶系统处于激活状态下的里程。
这就像一个学生只把考了一百分的试卷拿给家长看,而那些不及格的、没做完的卷子全都藏了起来。
一旦系统在行驶中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复杂情况,它会立刻发出警报,要求驾驶员接管。
如果在驾驶员接管后的几秒钟内发生了碰撞,那么对不起,这起事故会被算作“人为失误”,跟智能驾驶系统没关系了。
可问题是,在高速行驶中,留给人的反应时间可能只有一两秒,这种“甩锅”式的数据统计,显然不能真实反映系统的全部表现。
其次,是“场景限定”的问题。
很多智能驾驶系统在宣传时,都会强调其在特定场景下的优异表现,比如在城市道路的低接管率。
这听起来很厉害,好像车子真的可以在城市里自己开了。
但实际测试却发现,这些系统在面对一些突发或者不常见的“极端场景”时,表现就没那么好了。
有实测数据显示,某些系统对于路上突然出现的侧翻货车、倾斜的路障等非标准障碍物,识别率只有58%,而且做出反应的时间比人类驾驶员还要慢上0.8秒。
在高速行驶的状态下,这不到一秒的延迟,后果可能就是天壤之别。
所以,系统在风和日丽、路况良好的“考场”里拿高分,不代表它能在复杂多变的“真实世界”里不出错。
再者,智能驾驶技术本身也存在一些“致命短板”。
世界顶级的学术期刊《自然》上就有一项研究证实,现阶段的自动驾驶系统在光线条件不佳的环境下,比如黄昏或者黎明时分,其事故率是人类驾驶员的5.25倍之多。
在车辆转弯时,由于需要感知的环境信息更加复杂,预测难度也更大,其风险也会成倍增加。
这些在实验室里已经被证明的弱点,在商业宣传中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技术上的不完美,加上宣传上的夸大,就催生出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概念的混淆。
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车辆搭载的,其实都只是“辅助驾驶”系统,它的定位是一个“助手”,开车的责任主体依然是人。
但是,很多销售人员在推销时,却会有意无意地将其描述成“自动驾驶”,给消费者一种可以“解放双手”的错觉。
上海的李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销售告诉她“在高速上基本不用管方向盘”,结果她的车在经过一个道路维修路段时,径直撞向了护栏。
事后车企给出的拒赔理由是“后台数据显示用户当时没有尽到监控车辆的义务”,一句话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车主在购车后,并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智能驾驶功能培训,更有过半的人误以为自动泊车等功能可以完全让车辆自主完成,人可以彻底撒手不管。
当广告视频里,驾驶员一边开着辅助驾驶,一边悠闲地玩手机成为一种营销常态时,那条关乎生命的安全底线,早已被对流量和销量的追逐踩在了脚下。
值得庆幸的是,针对这种行业乱象,我们国家的监管部门已经重拳出击。
今年5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新的管理规定,可以说是给所有车企都戴上了一个“紧箍咒”。
新规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明确了权责划分:未来L3级别及以上的自动驾驶功能如果发生事故,车企需要承担主要的赔偿责任,最高比例可以达到90%。
这一条规定,直接堵死了车企想通过“用户责任”来推卸责任的后路。
同时,新规还强制要求,车主必须在完成相关的安全使用培训后,才能解锁和使用高阶的智能驾驶功能。
政策的威力是显而易见的,过去热衷于宣传“解放双手”的车企们,现在纷纷开始给用户“补课”。
比如华为的ADS系统,在激活前会强制用户观看长达15分钟的风险提示和教学视频;吉利等品牌的车辆在检测到暴雨等恶劣天气时,系统会自动降低功能级别,并反复通过语音提醒驾驶员集中注意力,立即接管车辆。
这种从源头上规范企业行为、教育用户认知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在推动新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责任与担当,不是一味地禁止,而是引导其在安全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技术本身没有原罪,但将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半成品包装成无所不能的“救命神器”,无异于是一种变相的谋财害命。
当一个价值数万元的智能驾驶选装包,其成本中真正用于核心安全研发的投入可能还不到15%,当整个行业都沉浸在堆砌激光雷达数量、比拼芯片算力的竞赛中时,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就更应该擦亮眼睛,冷静地思考一个问题:这个需要我们“随时准备接管”的智能驾驶,究竟是为了减少事故,还是为了在出事后,更方便地转移责任?
全部评论 (0)